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气候

第五节 气候


全场在地理位置上属温寒带冷凉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山区小气候的影响,
形成了四季变化明显、冬夏差异大、冬长寒冷、夏短燥热的气候特征。其四季的特点是:
春季温寒,风大风多;夏季温热,雨量充沛;秋季凉爽,多雨早霜;冬季严寒,冰天雪
地。正常年份,全年无霜期在105~115天。
(一)日照和积温
年均晴天9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300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约110千卡/平方厘米。
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作物品种区划,全场属省第四积温带,年平均积温为2,150~2,300°C,
保证率在95%以上的活动积温为2,000~2,100°C。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山上山下
的积温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至是自西向东递减,之差在200°C左右。
(二)气温
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3.4°C,七月平均气温为21.3°C,年平均气温为1.1°C。日最
高温度达36.7°C(出现在1980年6月29日),日最低气温达零下42.7°C(出现在1980年1月
16日)。年平均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变化的幅度为±1°C。

月平均温度、最低温度表
单位:度C
0000044;[/$$p]

(三)风向风力
1、四季风力的变化:春季以西南风为主,西北偏西风次之,季平均风力约4.4米/秒;
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南风次之,季平均风力约3.3米/秒;秋季以西北风为主,西风偏南
次之,季平均风力约4.1米/秒;冬季以西北风为主,东南风次之,季平均风力约3.3米/秒。
全年最多的风向为:东南偏南和西北偏北风。
2、最大风力:年均≥五级约有44天,最大风力可达30米/秒(≥11级),是在1982年
9月8日出现的。
(四)降水量
1、月平均降水量

月平均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0000045;[/$$p]

2、年平均降水量为555.3毫米。
3、日最大降水量:115.4毫米,出现在1975年6月20日。
4、年最大、最小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为722.0毫米,出现在1984年;年最小降水量
为383.6毫米,出现在1980年。
5、降水期:每年6~8月为降水期,降水可达400毫米。约占全年的72%。
6、降水分布特点:自西向东550~600毫米递增。
(五)降雪量
年均降雪量为了0.1毫米,日最大降雪量达20.4毫米,出现在1977年4月17日。
(六)蒸发量
1、月平均蒸发量

月平均蒸发量表
单位:毫米
0000046;[/$$p]

2、日最大蒸发量:21.2毫米,出现在1980年5月18日。
(七)霜冻冰雹
1、初霜、终霜日期:初霜一般在9月14日左右,终霜一般在5月17日左右。
2、霜冻、冰冻日数及冻结深度:年均霜冻246天,冰冻约140天,冻结深度为
1.8~2.3米。
3、冰雹:历年来冰雹时有发生,春末夏初为最多。雹粒大小不等,小如米粒,中如
大豆粒,大如鸡卵。严重的一次冰雹出现在1973年6月13日下午两点左右,最大雹粒直径
达5厘米。
(八)气候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1、低温。夏秋之际正值作物生长季节,常有低温现象发生。据记载,1976年、1977
年、1979年都出现过严重低温,使大田作物贪青晚熟,甚至遭霜害。
2、大风。春季常常刮大风,大风来时尘土飞扬,茅屋席卷;严重时折断电杆,撅倒
树木,农田播下的种子被刮出地面或刮走,影响春耕生产。
3、春涝、秋涝。春涝和秋涝现象时有发生,春季3—5月,由于气温回暖慢,积雪融
化拖后,加上季节性正常降水,造成低洼地块积水成涝,致使小麦正常播期拖后。秋涝一
般发生在8~9月,是由于雨水勤、雨量大所造成。1981年和1985年的秋涝是比较严重的。
4、早霜。据记载,在1975至1982年间,曾出现过3次严重早霜。1976年1次,1977年
1次,1982年1次。历史上最严重的是 1976年,这一年8月28日来霜,全年无霜期仅93天,
大田作物受害惨重。
5、冰雹。冰雹一来,常常出现“雹打一线”的情况,使局部农田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