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开端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开端


1951年冬,农场引进苏制MK—1100型脱谷机一台。但无动力拖带,只好闲置。1952
年7月,农场派人到海伦县各工业部门求援,最后在县亚麻厂弄到一台报废的日本生产的
15马力火油机,用马车运回农场。由技工刘树方带领徒弟孙凤阁、赵文锦、于福财进行修
理,经过一个星期才修好。试车时,当发动机隆隆地响起来的时候,职工群众奔走相告,
争相观看。试车后发现转速不够,又增加了轴杠、轴瓦和皮带轮子,提高了转速,基本达
到工作状态。麦收时,用这台机器带动MK—1100型脱谷机,脱收了全场的小麦。秋收时,
MK—1100型脱谷机经过改装后,又完成了大豆的脱谷任务。
这一年,又修复一台美国造的40马力万国拖拉机。这台机器是 1949年从海伦县城弄
来的。据说是解放时日本人扔下的。当时群众称之为火犁。修好后能行走,但无拖带农具。
场长赵日奎借去省里开会之机,从有关部门要回德国产四铧犁一台,沈阳产重耙一台。
1953年,为进一步解决动力问题,从县孤儿院弄到一台报废的苏制25马力蒸汽锅驼机。
农历正月十五运回场内。花了5万多元(东北币),历经6个月时间,修复达到试车程度。试
车时无燃料就烧麻籽饼。车轮转动了,试车终于成功。
用这台蒸汽锅驼机作动力,比那台日产火油机又进一步。它的优越性在于起车时既省
力又方便。只要达到一定压力,一开气门就可以了。而日本产HP—15型火油机要用人力花
很大气力搬动大起动轮,而且又很难起动。这台蒸汽锅驼机,能带一台5千瓦的发电机,解
决了场部机关、食堂和仅有的6栋家属房的照明。此外,还可以用来做磨米、粉碎饲料和榨
油的动力。
动力机械的发展,推动了脱谷机械的发展。在机务人员的努力下,对MK—1100型脱谷
机又进行了改装,只改装几个齿轮,就使这台设备不仅能脱小麦、大豆,而且还能脱玉米。
同时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喂入台。
同年6月,对万国拖拉机燃烧系统进行了改制,由烧固体燃料改为烧油,获得成功。一
昼夜翻地120亩,亩耗油0.6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