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体活动

第二节 文体活动



(一)文娱活动
农场建立初期,主要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就是春节扭秧歌,平时或节日唱“二人转”,
欢庆胜利,歌颂新生活。除了在本地演出和慰问以外,还到附近的兄弟单位慰问演出和联
欢。1953年,农场工会组织成立,文娱活动有专人负责,并逐步发展。50年代,场组织了
20多人的业余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一些有时代风貌,反映农场现实的小节目。每年都演
出10余场,观众达1,600~1900人次。1959年12月,为了迎接海伦县组织的文艺会演购置
了戏装,由副场长胡宝权亲自抓排练工作。经过一星期的紧张排练,按时参加了在海伦县
原裕泰永商店举行的文艺会演。在表演的节目中,自己编写的、由蒋树森和高凤山主演的
二人转《歌唱农场》被评为优秀节目,受到奖励。
1960年初,场业余剧团成立,孙玉祥任团长,副场长胡宝权负责剧团的组织领导工作,
演出队伍17人。服装和乐器都有所增加,服装达40余件,乐器主要是民间管弦乐和打击乐。
每年演出80~100场,主要节目形式是二人转、拉场戏、小评剧,小话剧等,内容则以反映
农场新人新事和阶级斗争为主。1962年2月,业余剧团解散。1964年至1965年,场部机关、
中心校、陈家店和新发屯都组建了业余剧团,在春节期间还搞了文艺会演。机关剧团曾演
出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心校演出了话剧《红灯记》、《箭杆河边》。
1996年文革开始后,以“颂扬”为主的文娱活动兴起。当时主要是演革命样板戏和歌
舞,每逢节日还搞会演,优胜者发给《毛主席语录》或像章。1968年至1969年的“干校”
期间,文娱活动更活跃。当有庆祝活动时,都要发动男女老少进行演出。晚上还要放礼花,
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一直狂欢到后半夜才结束。
干校撤走后,场又在1970年8月重新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在节日或临时需要进行演出。
节目多是样板戏选段或歌舞、小演唱之类。这一时期,文艺演出主要是密切配合各项政治
运动,如批林批孔、批判“四人帮”、农业学大寨等,还参加管局举行的文艺会演。到1979
年,文艺宣传队已达35人,同时健全了组织,明确了分工。宣传队长牟树忠,副队长张洪
彬、孟小娟。创作组2人,导演 2人,演员16人,乐队12人。乐器也增多了,除原有乐器
外,又增加了手风琴、大小提琴、黑管、高音号等。服装也有所增加,主是少数民族和工
农兵服装。近几年来;专职的文艺宣传队不存在了,但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仍很活跃。春
节期间扭大秧歌,正月初三搞会演。1982年11月,农场组织了一支25人的业余演出队,经
过短期的培训和排练后,参加了绥化管理局在铁力农场举办的文艺会演。共演出10余个节
目,有9种演出形式。其中王宝玉演唱的京东大鼓、吴清龙的二胡独奏和李树林、任凤的二
人转等3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6个获表演奖。1983年至1985年,每当“七.一”、“十.一”
和教师节、元旦都要在俱乐部演出文艺节目。演出队伍以中小学师生和联合厂、修理厂、
商店、医院等单位的职工为主。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
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
(二)体育活动
建场初期至50年代,体育活动主要是打篮球,搞篮球比赛。60年代,体育活动由工会
负责,一般每年要开体育运动大会。分球类、田径比赛,每次开2~3天。其中1964年的体
育运动会规模最大,由县派驻的红光乡和场工会联合主持。参加单位有一个农场、两个驻
场区的部队后勤部农场、6个林场和省精神病疗养院、县养老院等15个单位。除此以外,基
层单位有条件的可搞棋类比赛。“文革”期间,场每年召开体育运动会。
1979年以后,场工会配备了兼职文体干事,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花2万元购置300
多件体育设备,使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0年至1985年,除1984年外,其余5年都召
开了体育运动会,每次历时2~3天,比赛分田赛、径赛和球类赛。田赛进行25项,径赛120
项,球类以篮球、排球和乒乓球为主。分社会、初中、小学3个组别。以总分多少排列名次,
前三名发给荣誉奖,1982年7月,绥化管局工会在红光农场举行了篮球赛,参加的单位是绥
化管局的8个农牧场。红光男队荣获冠军。管局工会投资7,000元,在红光农场俱乐部前修
筑一个水泥篮球场地,为红光农场篮球活动创造了优越条件。
1981年至1985年,农场参加管局举行的体育比赛有如下几次;1983年9月,红光男女排
球队参加管局工会在肇源农场举行的排球赛。1984年,参加管局工会在铁力农场举行的篮
球赛中,红光男队获亚军名次。1984年,场工会选拔3名运动员参加管局运动会,吴跃龙分
别获中学生100米、200米短跑第一名,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二名。这期间共参加管局乒乓
球赛两次,红光女队分别获两次比赛的第三名。1985年末,全场共有篮球场地15个,乒乓
球台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