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第三节 广播 电影 电视



(一)广播
为了丰富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
1957年,海伦县广播站李洪彬、刘喜春来农场,帮助利用电话线安装了15瓦高音喇叭,收
听县广播站送来的信号,在广播时间电话停用。
1965年冬,在中央关于“努力办好农村广播”的指示下,红光农场建起了广播站,购
置一台300瓦的扩大器和简单的附属设备,那春娣任播音员。线路的架设以场部为中心,
东到孙广屯,南面到南砖厂,主线还是用电话线。屯内线路采取走房檐、串屋脊的土方法,
共为各家各户安装500多支小喇叭,每天定时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当时在业务上属海伦县广
播站领导,场内线路由电影队兼管,经费由农场负责。
1967年,刘喜春从海伦县伦河广播站调入农场做线路员。
1970年至1972年,广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广播站增加了先进的扩大器,输出功率达
1,400瓦,而且还有备用设备,其它附属设备也基本俱全。调入懂业务的人员负责机修工
作,广播信号仍然用电话线输送。山上各队基本实现房前一趟广播杆,家家户户安上小喇
叭。山上九、十、十三队的职工家庭,基本普及了有线广播。各队普遍安装了25瓦高音喇
叭,全场小喇叭达到1,500多只。这个时期,广播经费和人员管理都由海伦县广播部门负
责。1972年,范文精开始任负责人兼机修员,魏树奎任线路员,徐萍任播音员。
1973年,随着隶属关系的变革,广播事业纳入农场管理,由场宣传部门领导。到1976
年,以场部地区为中心的山下各队和山上大部分生产队实现了广播联网化,山下各队都架
设了广播专用线,达30余公里。除了转播中央和省台的节目外,达到场自办节目。
1976年6月,在山上的十队设立了广播室,配备300瓦、500瓦的扩大器各一台。还有10
瓦前极机一台和其它附属设备,负责山上各队的转播任务。1978年春撤销。同年,刘兆君
调入任线路员。
1979年,随着职工群众生活的提高,无线广播已普及,有线广播逐渐被无线广播代替。
1980年10月,广播站迁到俱乐部二楼,有播音室和机修室,面积约60平方米。1982年,
广播站负责人范文精,播音员尹淑杰,线路员仍然是刘兆君。广播线路依旧和电话线同路。
广播时间为早、午、晚各一次,每次15分钟,配合不同季节的农业生产和场内重大政治运
动,及时报道场内的好人好事和各方面的新闻,节目形式活泼多样,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
到1985年,全场各家各户的小喇叭已全部撤掉,只剩下场部和生产队的20多只高音喇叭。
广播站的播音设备有输出功率800瓦的扩大器2台,500瓦的一台。负责人范文精,播音员尹
淑杰。
(二)电影
60年代初,农场的电影事业开始兴办。1960年组建了电影放映队,由海伦县电影管理
站负责供片。开始仅有一台新购进的16毫米电影放映机,配一名放映员。当时有放映点5个,
年放映场次不足百场,1964年,电影放映队由贾忠凡负责,又增添了张兴连。到60年代末,
有16毫米放映机2台,放映员3人,放映点12个,每年巡回放映达180余场。
70年代,农场的电影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农场经济的繁荣和职工文化生活的提
高,于1978年10月,农场建筑的1,500平方米的俱乐部竣工,设有电影放映室和1,269个
座位,购置的一套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投入使用。1979年,又购置放映宽银幕电影的镜头,
观众可以看到宽银幕彩色故事片。这时由农场总局电影公司供片。每3天一个片,实行敞门
进场,对号入座。初映片最多放映五六场,仍然座无虚席。生产队基本是由电影放映队巡
回放映,条件好的在会议室放映,条件差的在露天放映。这时,全场共有16毫米放映机3台,
35毫米放映机一台,放映队伍达7人,年最高放映800余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
进入80年代,电影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1982年,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由巡回
放映改为承包到队。由农场负责供片,全场基本队队有了放映设备。同时,由于电力的发
展,从1984年电站建成开始,各生产队淘汰了电影放映发电机。俱乐部放映设备更完善和
先进,又购进一套天津产东风牌固定式35毫米放映机,全场年放映970余场,观众达35万人
次。1985年,由于电影队人员减少,全场年放映场次只有400场左右。
(三)电视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农场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不断地进
入农场的各单位和职工家庭。1982年10月,工会购买了一台日本东芝牌20寸彩色电视机,
纪委书记刘井泉家买了一台国产牡丹牌14寸彩色电视机。到1985年,全场共有电视机219台,
其中各种规格的彩电27台。
农场自己没有电视转播台,因而无法搞自办节目,只能收看伊春市、海伦县和绥棱县
等电视转播台的节目。职工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国内外新闻和其它各种节目,真是
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个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