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省级劳动模范事迹简介

第四节 省级劳动模范事迹简介



刘树方,男,1928年生于海伦县,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调入
红光农场。到1985年,历经34个春秋,他为红光农场的农机、电力和粮油加工机械的改造
与设计等项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52年,红光农场建立不久,正处在百废待兴、百业并举的时期,刘树方来到农场。
他不讲任何价钱,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中。1951年冬,农场引进一台苏制MK—1100
型脱谷机,因无动力拖带,只好闲置。1952年7月,从海伦县弄到一台报废的日本产15马
力火油机。刘树方带领3名徒弟奋战了7天,终于修好。用这台机器带动MK—1100型脱谷机,
当年麦收时,就脱收了全场种植的1,200亩小麦。
1952年8月,他将苏制MK—1100型麦类脱谷机增加传动和输送部件,又采取降低滚筒
转数,提高各种筛子行程次数和风机转数,扩大筛孔,更换纹杆等措施,改装成既能脱小
麦,又能脱大豆、玉米的综合性脱谷机,当年完成大豆的全部脱谷任务。同年,他还设计
制造了4马拉双行定距定量玉米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任务,提高工效
一倍,节省劳力一半。
1954年,又把苏制MK—1100型脱谷机原设备的台上喂入,改为以链轴传动的台下喂入,
既解放了重体力劳动,又节省了劳力3人1955年6月,省农业厅机械处在齐齐哈尔干部学校
举办了MK—1100型脱谷机训练班,刘树方在训练班上向全省54个农业单位的80多名学员,
介绍了MK—1100型脱谷机的使用保养经验和改装设计的全过程。受到领导和学员的一致好
评。训练班结束后,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省农业厅和工业厅一行8人,到农
场实地考察,给予很高评价和充分肯定。
1957年4月,受海伦县有关部门的委托,设计了12马力三用脱粒机,经省农业厅鉴定,
认为设计合理,性能良好。由海伦县铁工厂先后加工两批500台。此项发明,被海伦县评
为发明创造一等奖。后出席地区召开的工具改革展览会,三用脱粒机又被评为创造一等奖。
1958年6月,刘树方又研制了“四滚成球粒肥机”,在县工具展览大会上,被评为批
量生产项目。同年,县委把他调到东方红水库隧道工地,担任机械技术指导。在物资非常
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把人力打眼放炮改为空气凿岩机打眼,
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5倍多,全部工程提前7个月完成。
1962年,在任生产科副科长期间,为解决农场粮油加工和机械修理的动力问题,同技
术人员徐洪轩、刘忠斌一起,设计了275马力蒸汽锅炉及配套蒸汽机各一台。锅炉由哈市
王兆机械厂制造,蒸汽机由省化工机械厂制造。经省级鉴定合格,同意投入使用。8月锅
炉从海伦往回运。刘树方带领工人,冒着倾盆大雨,用两台斯大林80号,牵着装锅炉的两
架大爬犁,一直走了两天一夜,才从海伦运回红光农场,解决了当时的动力问题。
1981年至1985年,刘树方在负责设计和安装红光农场日产面粉30吨加工设备过程中,
在电站和中转站两项重点工程建设中,都做了突出的贡献。
刘树方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还为农场培养一批农机修理和驾驶人员,为农场农机事业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树方在1956年被黑龙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58年又获省人民政府授
予的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1979年,晋升为机械工程师。1983年,获国家农牧
渔业部颁发的农机推广先进工作者的奖章和证书。
赵长录,男,1943年生,海伦县人,初中文化。1958年参加工作,1965年入党。原是
五队机务队长,现任物资科保管员。
1958年,赵长录初中毕业后来到红光农场当工人。1959年开始当机务工人。1963年7
月调到一队,任东方红54—15号车长。他从1963年到1972年在担任15号车长期间,认真学
习,刻苦钻研,十年如一日,坚持养重于修、防重于治的原则,精心保养,合理使用机车,
积累了听、看、查、闻的四字经验。在机车保养的过程中,他做到严把“三关”,即压缩
系统关、燃油系统关、润滑系统关。使机车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延长了3个大修间距,
10年没有大修,节省田间修理费1.9万元,大修费1.2万元。10年共完成作业标准亩9.6万亩。
仅1967年一年就完成一万个标准亩,平均亩成本0.75元,亩耗油0.69公斤。按上级规定的
标准,每亩成本费降低25%亩节耗24%。赵长录于1973年3月,被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劳
动模范光荣称号,1974年11月,赵长录被调到修理厂任锻造车间主任。他和工人一样出力
流汗,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78年5月。赵长录任五队机务队长。这期间,他组织全队机务人员认真学习技术,并
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全体机务人员,使大家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
真正做到了“三懂”、“四会”,逐步适应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他带领全体机务人
员,在注意保养机车的同时,做到小修、中修不出队,不仅节约了修理费,同时也使机务
人员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
赵长录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他在钻研农机技
术的同时,还虚心学习农业技术,懂得了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和作物栽培等方面知识,并
且运用到实际中去。1983年春麦播时,他指导用稀释农药拌种,比用粉剂拌种既节省农药、
搅拌均匀,又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刺激,效果很好。
他在五队还试验了免耕法。1982年小麦收割后,麦茬不翻。经过耙后,秋起垄深施肥,
明年种大豆。1983年秋,五队播种的麦茬大豆亩产达300斤,受到管局嘉奖,得“三洋牌”
彩色电视机一台。在任机务队长期间,他又带领全体机务人员,把五队的各个地块都归整
见方,并且填平了水打沟,拨掉了灌木丛,使五队耕地更适于农机标准化作业。
1985年5月,赵长录被调到物资科任保管员,负责加油站的建设。当时加油站的土建工
程已经结束,下步主要任务是安装3个高架油罐。在一无图纸二无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一
名新工人,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设计施工,终于安装好3个高架油罐,并完成了埋设全部
管线的任务。加油站于当年10月启用。
赵长录参加工作28年,一贯踏实肯干,不计名利。奉献多,索取少,体现了北大荒人
的优秀品质。
庄庆录,男,1943年生于肇洲县,初中文化,1961年参加工作,1981年入党。原是七
队机务队长、党支部委员,现任物资科保管员。
庄庆录从1963年开始,任九队东方红54—25号车长。1973年5月,随同这台车一起调到
七队。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多次参加管局和场举办的机务学习班,结业成绩都是优秀
的。
在工作期间,先后学完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拖拉机构造原理》、《拖
拉机修理学》等书籍。他从1964年开始,一直订阅《农业机械》、《农机维修》、《北大
荒农机》等刊物,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1978年,在麦收机械
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两名学员,自己动手,利用一台钻床和一台电焊机,制造
了一台牵引割晒机。
庄庆录在实际工作中,还注意大胆探索、认真总结。他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
问、听、看、摸、闻、想的六字机车使用方法。他根据季节、气温的不同,把黄油与机油
按一定比例混和使用,加注在链轨拖拉机行走部分,提高了机车行走部件的封闭和润滑能
力,从而延长机车的保养时间,提高了使用效能。他还通过在高压油管上加胶垫、在柴油
机粗过滤器的滤网口与弹簧之间加薄毡垫的办法来滤清柴油;还把4个油嘴和一个输油泵溢
油管接集起来,用一个铁盒收集漏掉的柴油,每年可收集柴油80斤以上。
他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写出了《脑与手的精心运用》一文,在管局举办的机务队
长班上进行讲演,并且向有关的学术刊物上投寄。
庄庆录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一心为集体着想。从1963年到1979年,他每年平均出车班
次达280个,完成18.1万标准亩的作业量。亩成本0.95元,亩耗油0.75公斤,亩修理费0.13
元。机车连续17年无大修,节约工时费、零件费、油料费累计达5.2万余元。他从1981年1
月开始担任机务队长,每年都跟班作业。1982年麦收季节,他带领全队机务工人,充分发
挥机车的高功效,仅用10天时间,就全部收完了3,400亩小麦,避免了损失,亩产达352斤。
1984年7月,由于工作需要,庄庆录被调到物资科任采购员他在采购农机具零件时,处
处精打细算,把现时急用和近期需要做以统筹安排。1985年麦收前,农场急需E—512联合
收割机的无级变速盘和无级变速油缸。他到哈市王岗供应站购买,回答是“无货”。他又
连夜赶到佳木斯,只买到无级变速盘,还缺无级变速油缸。听说新华农场生产这种部件,
又急速去买,同时还买到比较短缺的E—512喂入室传动轴。连续奔波7天,行程几千里,终
于买到急需部件,保证了麦收生产。
1984年末,他得知1985年链轨板和链轨轴要提价,一次就购买链轨板400块,链轨轴600
根,把1985年全年用量都备足了。仅此一项,就为农场节约资金1,200余元。
由于庄庆录工作成绩突出,贡献较大,从1971年到1981年,连续11年被评为农场、管
局或总局的劳动模范。其中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1980年被评为黑龙江
省农业劳动模范,同时晋升一级工资。《黑龙江日报》、《农垦报》都登载了他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