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后记

后记




红光农场史,从1982年5月开始编写,到现在,已经14个春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这部场史在编写过程中,参加人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正确反映红光农场的历史面貌。主要通过调查走访、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外场的编写体例,
按年索事、按事索人、以史为经、以志为纬、经纬交织、史志结合地撰写。初稿于1984年
1月完成,以后编写人员几经变动,原稿两次修改补充,最后由管局史志办和场史编审委
员会的有关人员审阅,于1992年6月正式定稿。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管局史志办和场史编审委员会的领导都十分关心和重视这项工作,
及时给以指导。场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和退休老工人也给予很
大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材料和图片。档案室工作人员,在编者查阅资料时,
百拿不厌、百借不烦。现已离任的原场长关忠贤和李光耀,在场史编写及评审过程中,给
予大力支持和热情关怀。退休教师尹天辅,积极主动协助编写。这些都为场史编写的成功
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编者对这些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原来参加场史编写的人员,因事业发展的需要,有的调离、有的退休、有的改做其它
工作。但他们为农场史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此表示真诚
的谢意!可以说,这部场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
当我们把这部场史奉献给读者时,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能把农场前辈艰苦创业的事
迹和蓬勃发展的状况记下永远难忘的一页,感到光荣和骄傲。但在此之余,我们也深感内
疚和不安。由于大量宝贵资料散失,好多知情人或过世、或调离,加之我们编者水平有限、
经验缺乏、时间仓促,疏漏和讹误在所难免,诚望领导、专家和知情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