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层单位第一节 农业单位 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位于场部地区所在地叶家窝棚屯。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第一生产队。
1996年1 月至2000年12月,重新排序后仍为第一生产队。总户数139 户,总人口458 人,其中
职工133 人。耕地面积8235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49台(件)。住宅面积6875平方
米。1996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1997年农场投资9.5 万元,建成154 平方米砖瓦
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
第一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庭院大棚、养
殖和加工业。1997年8 月,被绥化分局命名为文明单位。1998年12月,被评为分局小康队达标
单位。
第二生产队,位于场部北面的大荒地屯,距场部6 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第
二生产队。1996年1 月并入第一生产队,为该队作业区。2000年1 月至12月,重新排序后仍为
第二生产队。总户数110 户,总人口362 人,其中职工97人。耕地面积6750亩。拖拉机、联合
收割机等农机具47台(件)。住宅面积5766平方米。1995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1998年农场投资3.5 万元,维修112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
第二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棚育蔬菜、养
殖和采集业等。第二生产队在2000年1 月恢复原建制后,新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带领职工群众,
制定了适合本队特点的发展远景规划,并稳步实施。
第三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的二一一屯,距场部4 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第
三生产队。1996年1 月至2000年12月重新排序后仍为第三生产队。总户数125 户,总人口441
人,其中职工146 人,耕地面积11010 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62台(件)。住宅面
积6646平方米。1988年农场投资7 万元,改建280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1992年完
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第三生产队种植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庭院大棚和养殖
业。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经常,取得成效,1997年8 月,被绥化分局命名为文明单位。1998年12
月,被分局评为小康队达标单位。
第四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的北山屯,距场部21.3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第
四生产队。1996年1 月并入第八生产队,为该队作业区。1998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水稻队。
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四生产队。总户数102 户,总人口311 人,其中职工48人,耕地面
积6015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61台(件)。住宅面积4043平方米。1995年完成给水
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1997年农场投资4.82万元,改建186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办公室。
第四生产队的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
业、食用菌生产、采集业等。第四生产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环境的美化、绿化、香化。
广场文化蓬勃发展,职工娱乐生活坚持经常,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五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的新发屯,距场部2 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第五
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二生产队。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五生产队。总
户数135 户,总人口432 人,其中职工112 人。耕地面积8625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
具53台(件)。住宅面积6506平方米。1992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水自来水。1996年农场
投资9.79万元,建成165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
第五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和采集业。
1997年8 月,被分局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1998年12月,被分局命名为双文明建设样板队。
第六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的头道山子屯,距场部7.8 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
为第六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四生产队。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六生产
队。总户数121 户,总人口367 人,其中职工163 人。耕地面积8655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等农机具61台(件)。住宅面积5563平方米。1990年农场投资7.09万元,建成202.5 平方米砖
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1992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第六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和采集业。
第七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的二道山子屯,距场部10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
第七生产队。1996年1 月并入第五生产队(原八队),为该队作业区。2000年1 月至12月,仍
为第七生产队。总户数104 户,总人口336 人,其中职工82人。耕地面积5670亩,拖拉机、联
合收割机等农机具20台(件)。住宅面积4576平方米。1995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2000年农场投资1 万元,维修120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办公室。
第七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采集、
食用菌生产等。
第八生产队,位于场部东面的五道岗屯,距场部6.6 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为
第八生产队。1996年为第八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五生产队。2000年1 月至
12月,仍为第八生产队。总户数110 户,总人口321 人,其中职工155 人。耕地面积8100亩,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28台(件)。住宅面积4494平方米。1992年农场投资13.09 万元,
建成440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1995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第八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业采集业。
第九生产队,位于场部东面的小勾家店屯,距场部地区15.4公里。1986年1 月至1992年3
月,为第九生产队。总户数58户,总人口203 人,其中职工73人。耕地面积4050亩,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30台(件)。住宅面积3746平方米。
由于第九生产队生产规模小,经营单一,多年亏损,加之水质差,多发大骨节病,影响居
民特别是儿童的健康。场党委决定并请示农管局党委批准,于1992年3 月撤销第九生产队。居
民全部搬迁其它生产队,农业机械和土地就近划归第十生产队。
第十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部的陈家店屯,距场部10.8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
为第十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六生产队。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十生产
队。总户数219 户,总人口770 人,其中职工205 人。耕地面积20550 亩,拖拉机、联合收割
机等农机具60台(件)。住宅面积12470 平方米。1990年农场投资7.08万元,建成202.5 平方
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1998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第十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修理、个体商
业、采集等。1997年8 月,被分局命名为文明单位。
第十一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的九里九屯,距场部14.4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
为第十一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七生产队。2000年1 月,仍为第十一生产队。
总户数127 户,总人口483 人,其中职工167 人。耕地面积14160 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
农机具82台(件)。住宅面积7920平方米。1991年农场投资3 万元,维修534.6 平方米砖瓦结
构的生产队办公室。1992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1997年在全场基层生产队率先建
成有线电视网,能够收看8 套节目。
第十一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加工、
采集业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抓好美化环境工作,职工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1992年
3月,被绥化农管局命名为“文明单位”。1994年5月,被农场总局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1997
年,被评为绥化分局小康队达标单位。1998年12月,被绥化分局命名为双文明建设样板队。
1999年2月,被总局党委和总局命名为文明单位。
第十二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的小东岗屯,距场部17.3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
为第十二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八生产队。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十二生
产队。总户数105 户,总人口369 人,其中职工112 人。耕地面积8925亩。拖拉机、联合收割
机等农机具23台(件)。住宅面积5572平方米。1991年农场投资14.5万元,建成381.5 平方米
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1992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
第十二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
采集业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抓好村屯道路整修,环境建设有特色。
第十三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的南古镇屯,距场部22.6公里。1986年1 月至1995年12月,
为第十三生产队。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九生产队。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十三生
产队。总户数115 户,总人口451 人,其中职工96人。耕地面积8790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等农机具68台(件)。住宅面积5815平方米。1990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1995年
农场投资10.59 万元,建成196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
第十三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加工、
采集等。以村屯街道建设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长足发展,职工精神面貌逐步改观。1997年
8月,被分局命名为文明单位。
第十四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北28.2公里处。1975年1 月建队,是全场建队最晚的一个生产
队。1986年1 月至1993年4 月,为第十四生产队。1993年5 月,并入第十三生产队,为该队作
业区。1996年1 月至1999年12月,为第九生产队作业区。2000年1 月至12月,仍为第十四生产
队。总户数67户,总人口211 人,其中职工48人。耕地面积4275亩,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
机具23台(件)。住宅面积2500平方米。1995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饮用自来水。1999年农场
投资5.3 万元,建成104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生产队办公室。
第十四生产队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非国有经济方面主要有养殖、加工、
采集等。
农业中心
位于场部南1 公里处。1986年1 月至1995年1 月,为实验站。其中1993年3 月至12月,划
归五队领导。1994年1 月至1995年1 月,隶属生产科。1995年2 月20日,在原实验站的基础上,
成立了独立核算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0年,有主任1 人,书记1 人,农业技术员4 人,气
象员2 人。砖瓦结构的房舍894 平方米,作为小区实验和良种繁育的土地795 亩,还有气象站
和化验室的全套设备。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重点负责种子管理和引进、鉴定、繁殖、加工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
验、应用与推广,同时负责农场的气象观测和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及土质化验等。
林场
位于场部西南的南砖厂屯,距场部2.6 公里。实行科场合一的经营方式。总户数30户,总
人口95人,其中职工60人。林地面积30120 亩。住宅面积1425平方米。1987年农场投资4.2 万
元,建成120 平方米砖瓦结构办公室。1993年8 月投入国网用电,1997年完成给水工程,居民
饮用自来水。
林场做到周密计划,采育结合,青山常在,永续利用。1994年1 月,被农场总局授予十年
义务植树(1982~1991)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9年8 月,被绥化分局党委和分局命名为文明
单位。2000年6 月,被绥化分局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畜牧科
1986年1 月至9 月,为养殖业指导站。1986年10月至1988年7 月为畜牧科,实行科院合一
的管理方式,系独立核算单位。1988年8 月至1993年1 月,为畜牧公司。1993年2 月至12月为
牧工商企业集团公司。1996年1 月,重新成立畜牧公司,包括畜牧科、兽医院和乳品一厂、股
份制奶牛场。1998年2 月,畜牧科成为机关的一个科室,兽医院独立。1999年1 月,畜牧科和
兽医院又实行科院合一。同月14日,有26名畜牧兽医参加考试,农场择优录取6 人,实行分工
包片制。
畜牧科除负责全场畜牧工作外,还负责草原管理、渔政管理、动物检疫等项工作。尽管体
制多变,但始终不渝地按照农场关于畜牧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了
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
水利队
1986年1 月至1990年2 月,隶属于农场建筑工程公司。1990年3 月,水利队独立核算,迁
到水库所在地办公。有砖瓦结构的办公室378 平方米,车库288 平方米。1996年1 月,实行科
队合一的经营方式。1998年1 月,水利队再次成为独立核算单位。1999年8 月,迁入原修配厂
办公。农场投入2.76万元,维修140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办公室。总户数92户,总人口332 人,
其中职工105 人。水田面积630 亩,水利工程机械7 台,水田作业机械2 台,打井设备1 套。
住宅面积3547平方米。
水利队主要负责农场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农场制定的总体规划,采取季节性施工和
大型水利会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涵、闸、沟、渠、井等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技术和机
械力量,面向市场,服务创收。
奶牛场
1986年9 月至1989年12月为养殖场。1990年3 月5 日成立奶牛场,地址在水库。5 月15日,
从北京西郊购入14月龄育成母牛100 头。同年农场在场区西南500 米处选新址建1030平方米牛
舍,并打一眼机井,接通国电。10月25日迁入新址,年末奶牛存栏103 头。1991年,农场加大
对公养奶牛的投资力度,先后建设245 平方米办公室,一座大门,60平方米供水站,175 平方
米青贮池,1030平方米牛舍,350 延长米砖围墙。牛场占地面积12000 平方米。当年还购入内
蒙赤峰产青贮机7 台,辽宁凤城产铡草机1 台,哈尔滨产0.5 吨锅炉1 台。1992年5 月18日,
又从北京西郊农场购入14月龄育成母牛82头。9 月中旬,建成一座300 立方米的湿贮窖。当年
贮190吨玉米面,10吨甜菜和3吨胡萝卜,形成混合粉碎湿贮饲料。年末奶牛存栏203头。1993
年8 月,奶牛场解体,237 头奶牛悉数出售。1998年1 月1 日,奶牛场全部设施转让给个人。
各单位基本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4
续表1-4
农业单位主要领导更迭表
(1986~2000年)
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
续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