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稳定提高阶段 1994年以后,农场家庭农场才真正走上稳定、完善、提高的阶段。彻底取消了农机大组,
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全部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投
资、经营、风险、效益”的主体,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向规范化家庭
农场迈进。
在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九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了土地管理。80年代末,经过开发,农场的耕地面积已达12万亩,到了1993年,
耕地面积下降到11万亩左右。而实际上对过去报批的弃耕地,这时已大部分被复垦,农场却没
受益。再加上当时的政策引导,利益驱动,一些荒地也被开垦起来。能否很好地管理利用这部
分土地资源,直接关系到农场的经济发展。为此,农场十分重视这个问题。1994年抽调牟忠士
带领测量队,利用2 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场现有耕地全面进行复测,摸清底数。第二年,农场
在为全场生产队分地留有余地的情况下,实事求是下达了上缴利费税的土地面积,一举解决了
土地效益流失的问题。1995年4 月,由土地科牵头,汇同畜牧、林业、水利等部门,制定了
“红光农场五荒开发实施方案”。1996年针对“五荒”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农场相继又制定了
管理“五荒”的具体政策和办法。与此同时,农场成立了“开发办”,明确规定:管理好全场
的耕地,做好“五荒”开发,解决土地纠纷,是“开发办”的一项重要职能。1997年,“开发
办”对全场开发的“五荒”进行了踏察和实测,并绘制勘测图,按队建立了档案和台账,实行
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二)逐步取消了口粮田,以责任田为主,并逐年扩大市场田的出租幅度和比例。随着成
品粮市场的开发,拓展了职工购置口粮的多元化渠道。家庭农场生活费自理,使他们购置口粮
也有了自主权。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家庭农场职工也不再满足于自产自食,而是根据自
己的需求,到市场上自由选购自己所喜欢的成品粮。这就决定了口粮田已失去本身的功能。于
是农场从1998年开始,取消了口粮田。职工租种的只有责任田和市场田。市场田是上打租,产
品可自行处理,使家庭农场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从1994年以来,各队根据职工的意愿,逐年扩
大市场田的比例。1998年农场对十四队和新成立的水稻队(原四队)实行特殊政策,全面放开。
十三队也50%放开,这就为农场今后全面实行上打租,自主经营开辟了道路,总结了经验。
(三)推行了“两自”的进程。这阶段在生活费已经完全自理的情况下,着重做了生产费
自理的推进工作。1994年对家庭农场的“责任田”实行“贷款制”,有偿占用。1995年开始,
出台了家庭农场年初预交生产费的规定,每垧交1070元,1996年每垧交1200元,1997年每垧降
为1100元。到1998年,由于生产资料市场放开,根据家庭农场职工的意愿,预交生产费降至每
垧400 ~800 元。1999年家庭农场直接与生资料市场对接,农场只对少数特贫户实行扶持政策。
(四)作物种植由过去的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场逐渐认识到,
在新的形势下,指令性种植,不仅违背了家庭农场的意愿,抑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影
响了干群、党群和上下级的关系。丰产丰收了倒风平浪静,一旦受灾减产,出现亏损,职工便
怨声载道,以至产生抵触情绪,找借口,推责任,上访告状。因此,为家庭农场提供信息、技
术和各种服务,引导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种植,已成为大农场的工作指导方针。只有使家庭
农场的种植和市场的需求接轨,才能使家庭农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从1999年开始,农场
的种植计划就由指令性变为指导性。
(五)加强了农业种植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是农场的主体产业,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唯
一途径。原农场实验站,于1992年末与五队合并,统称实验站。由于队站合一,注重农业生产,
忽视了科研工作,不利于全场的农业发展。于是在1995年,以原气象站、化验室和小区实验基
地为中心,成立了“红光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正副主任各一名,负责全场的气象资料的
整理分析和预报,土质化验、种子管理与引鉴繁加,新产品的实验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各队
配齐了专兼职农业技术人员,负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和种子产加销,建立健全了直接为家
庭农场服务的科技体系。
(六)不断探索“统与分”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统与分”主要是指
大农场对小农场的宏观调控手段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并根据职工的
意愿,有利于技术、效益的发挥,做到统而不死,分而不乱,保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机衔
接,使家庭农场高质量有序的运行。事物是发展的,情况是变化的,在“统与分”的问题上,
农场注意了在继承中的“扬与弃”,做到有利的就继续坚持,如农业生产的“六项制度”,农
机管理的“六统一制度”,各作物种植的统与分制度等。但当情况变化了的时候,不利了就要
做到适当调整。比如预交生产费的问题,到1998年由于市场供应多元化,各个家庭农场的经济
状况又千差万别,在实际操作上就出现了极大困难,而且也不符合职工的意愿。于是在购置生
产资料时,农场就让家庭农场直接与市场对接,一举解决了生产费自理的问题。
针对近年来家庭农场自己外出引种不断增加,农场自己留的种子积压,变为商品粮亏本的
实际,农场自1999年不再实行统一留种,而由家庭农场根据本身和市场的需求留种,农场只统
一种子的品质和质量,实行数量、价格和销售由家庭农场自己控制的新办法,既解决了农场统
一留种亏本的问题,又符合职工的意愿,找到了种子选留“统与分”的最佳结合点。面对家庭
农场小型农机具的大量引进,过去不准小型农机具投入作业,在实际上已不能操作,也不符合
有机户的意愿。针对这种情况,农场便根据两种机型作业的实际,出台了“统与分”的作业项
目。规定:耙、深松、起垄等作业项目,用大型农用拖拉机,而其它生产环节,根据家庭农场
的意愿可灵活掌握。从而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了两者的积极性。由于生产费的全部自
理,农机作业费结算也不再统一,而由用户直接和有机户结算,农场只统一作业收费标准、作
业质量标准和农机具的管理。
(七)建立责任目标体系,加强目标管理。生产队作为农场的派出机构,具有政治、社会、
服务等职能。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都要靠生产队组织实施。农场从1994年以
来,建立了一套“基层正职岗位责任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其中物质文明占60%,精神文明占
40%,并与生产队管理人员的的薪挂钩,年终经考核,按得分多少兑现工资和奖罚。每年以场
文下发执行。每年检查评比两次,由体改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进行。有力地推进了基层两
个文明建设和各项改革措施在基层的落实,从而强化了风险和约束机制。
(八)减员增效,减轻家庭农场负担,促进农业发展。至1998年,平均亩利费税已增至131
元,又赶上受灾、粮食降价,多数家庭农场亏本,给下年生产造成不少困难。为此1999年农场
大力精简机关干部和生产队的管理人员,减员增效,压缩开支,加强管理,每亩利费税降低20
元,使一直上升的利费税出现下降趋势,在减轻家庭农场负担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九)大力扶植规范化家庭农场,使更多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发展二三产业。所谓的
规范化家庭农场是指耕地面积在100 公顷以上,具有相关配套农机具,能独立自主经营和管理
的家庭农场。在8 年的稳定发展中,已有一批具备规范性家庭农场条件的独户或联户家庭农场
正日趋完善,并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一是有生产规模,耕地在100 ~400 公顷之间;二是
农业各项耕作制度落实;三是作业标准高;四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五是经济效益好。它已
成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做到了少数人种多数地,并向种田能手集中,解决了劳动力转移的
问题。五队孙宝喜兴建了股份合作制农场。1998年又筹集资金51万元,买下了农场闲置的奶牛
场,又花了5 万元通过维修和改造,建成了规范化千头猪场。为了降低成本,做到“过腹增值”,
追求效益最大化,他还建立了饲料加工厂、酒房和油房,实现了种、养、加一条龙产业化经营。
截止到2000年,他在原有3 台机车和部分农机具的基础上,先后购进了1 台东方红-802 链轨
拖拉机,1 台菲亚特轮式车,1 台1075收割机。由于更新了机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经营规
模不断扩大,到2000年耕地面积已由原来100 公顷增加到300 公顷。2000年创总产值256 万元,
实现经营利润60万元。由于实行规模经营,使部分职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由于实行多种
经营,也为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仅养猪场就安排10多名下岗职工。
土地经营形式变化表
(1986~2000年)
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