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经营机制的转换

第二节 经营机制的转换



从1986年以来,场直工商运建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是朝着“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
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方向不断深化的。大体可分为经济责任制、试改、稳定、深化四个阶段。

一、实行经济责任制阶段

1986年,场工业企业根据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法,出台制定了《红光农场工
副业生产单位经济责任制》,提出“对内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对外放开经营。可与国营企业、
厂矿和乡镇企业联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实行“财务包干、定额上交、
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超利分成”的管理办法。资金可由农场垫付,有偿占用。同时还规定对
企业内部分散的独立的生产项目,不便于经营的可租给个人,实行“定额上交、自负盈亏”。
对企业的厂长(经理)赋予:对本单位的车间班组有人事任免、调动及奖罚权、经营决策权和
资金使用权。企业党组织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并对供电站、粮贸公司、汽车队、修理厂、收
购站、建筑公司等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

1987年,在此基础上,又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红光农场1987年目标管理实施方
案》,工业单位扩大了大包干的比例,实行自负盈亏的劳动力比例占56%。这一年,对场职能
部门、生产单位,也一律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考核评比工作,
进一步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二、试改阶段

1988年,农业改革进入第二次全面兴办家庭农场阶段,工业改革也随之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打破了越统越好的旧观念,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营成
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渠道并存的经济发展体系,开始了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搞好经
营。分别试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承包制”、“厂长(经理)租赁经
营制”。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整个生产和行政管理由厂长(经理)负全面责任,是
企业的法人代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届3 年。党支部主要是做好保证、监督工作,职工
民主大会主要是做好民主管理。采取这种机制的有粮贸公司、乳品厂、物资科、基建公司、砖
厂5 个单位。

实行“厂长(经理)承包制”,就是厂长(经理)与农场签订为期3 年的承包合同。通过
合同确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建立自下而上的层层承包责任制,划小核算单位,搞好指标分解,
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生产者紧密挂钩。采取这种机制的有:供电站、修理厂、汽车队、商店4
个单位。

采取上述两种经营机制的单位,都实行“定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不补”的
管理办法。这两种机制,对当时的企业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行“厂长(经理)租赁经营制”,就是企业出租后,其所有制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党
政隶属关系不变,财政税收征缴渠道不变,继续享受有关行业和企业的待遇,租期3 年。租赁
形式可采取个人、集体、全员3 种形式,采取纯收益分配的办法,但必须留有一定的生产发展
基金,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采取这种经营机制的有收购站、服务队和养殖场3 个单位。都
是通过竞标、个人租赁。收购站和服务队都3 年期满,养殖场只干了1 年,因经营不善而中止
合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收购站和服务队的职能已不复存在,没有发展前途,便在租赁
期满宣告解体。

三、稳定阶段

1991年和1992年,国家对于“承包制”和“租赁制”有了明文规定,出台了“全民所有制
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租赁经营运行条例”。据此,确
立了农场工业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继续稳定完善承包责任制,优化结构,向管理要效益,促
进企业升级达标。农场明确规定:承包可以是以企业职工全员承包,也可以是企业管理人员集
体承包。同样,企业可以是职工全员租赁经营,也可以个人租赁经营。但实际上,这两年多企
业根据农场的规定,全部实行了“领导班子牵头、全员承包”,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
超利分成、亏损不补”的管理办法。其超利分成的比例为40%上交农场,20%作为企业留成,
15%作为福利基金,25%作为奖励基金。承包指标一年一定,不搞滚动按比例上浮的办法确定
指标。

在新的一轮承包中,重点是完善健全了指标体系。包括反映资金收益的效益指标,反映技
术进步状况的后劲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管理指标,反映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

各企业既要负盈又要负亏,奖惩比例对等,按超利或没有完成利润的30%奖罚。资金发放
不准超过职工平均工资4 个月。

同时,详细地制定了“财务、物资、质量、产品、计划、设备、能源、安全、信息、劳动、
成本、定额、目标、考核”14项管理的内容,使各企业有所遵循。

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推进并完善了各行业内部管理办法和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把深
化改革和强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包代管”的倾向,引入了风险、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企业在新旧体制承包转换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四、深化阶段

从1993年开始,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也采取了“一厂多制”或“分块启动”的办法,
走多元化经营格局的路子。到1998年,所有的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推进到位。

1 、首先对小微亏租赁经营不善的企业,实行了拍卖、租赁经营。1993年9 月,农场决定
将汽车队的汽车全部拍卖,汽车队解体,工人归交通科管理。汽车运输全部变成民有民营。这
一年,大修厂、商店和冷冻厂均实行了领导班子集体租赁经营。1994年又有基建公司和砖厂也
实行了领导班子集体租赁经营。两年来,除了冷冻厂之外,其它4 个租赁经营企业均运行较好。
农场对冷冻厂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条款和经营不善的问题,诉讼于法律,在1995年8 月与其中
止了合同。通过总结冷冻厂租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明确责任,1995年除了基建公司继续
履行合同外,商店在处理完积压商品后宣布解体,账目归计财科,留一个人处理善后。大修厂
和砖厂都改由厂长个人租赁经营,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重新签订了租赁经营合同。到1997年,
大修厂的租赁者经营不善,农场与其中止了合同。这时,砖厂的租赁合同也已期满。经过评估,
农场在1998年初,对这两个厂进行了公开拍卖,变成民有民营。

1997年4 月,通过公开招标,由孙会勇租赁了“红光农场驻哈办事处”租期3 年,上交租
金分别为3 、4 、5 万元;乳品厂因经营不善,通过招商引资,于同年3 月28日,被农垦北大
荒集团租赁,租期5 年,上交租金总共215 万元。1998年初,通过竞标,海伦经贸公司被王忠
儒个人租赁,租期3 年,上交现金15万元,并按规定交了承租保证金。物资科由原物资科长姜
少华承租,租期3 年,租金共计45万元。但运行一年后,随着油料上划,原租赁者由总局管理,
便于1998年10月份中止了承包合同,1999年初由物资科党支部书记继续租赁。

农场对每个租赁企业,还派了兼职国有资产监管员,以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2 、对经营不善的外伸企业,及时地进行了收缩。1993年,农场租赁了德都乳品厂,并在
延吉建立了经贸公司。通过不到两年的运转,德都乳品厂奶源少,生产水平低,产品滞销,连
年亏损。在无力经营的情况下,通过场长孙信成多次北下协商,于1995年11月正式签订中止合
同协议,打道回府。两年亏损400 万元。延吉经贸公司通过一年多的经营,吃亏上当,难以维
持,于1994年末及时收兵。

3 、对管理和经营较好的供电站,一直实行承包责任制。1996~1997年,由全员承包改为
领导班子集体承包。加大了约束和风险的力度。风险抵押金正职由5000元增至1万元,副职7500
元,管理人员5000元。实行年薪制,工资与各项考核指标挂钩。1998年授权委托经营。

4 、对既负担全场粮食收购、储备、销售、又负责粮油加工的粮油公司,先后由经理负责
制变为领导班子集体承包和委托制,每年按规定交纳风险抵押金和委托保证金。从1998年开始,
这个单位对下属的生产项目还实行“一厂多制”,如面条车间和食品组实行个人租赁经营,养
猪场实行股份制经营。1998年还采取分块启动的方法,粮店租赁给个人经营,将制油和制酒厂
的设备及厂房转让给个人,变成民有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