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章 畜牧体制改革

第七章 畜牧体制改革



1986年,正值“七五”计划实施的启动年。农场畜牧管理体制是伴随国家乳制品行业和农
场乳品厂的兴衰而演变并进行深化改革的,从这样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记录了农场
畜牧业艰难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揭示着残酷的市场竞争及运行规律。

一、抢抓机遇的5年

1986年,农场的畜牧业发展还仅仅停留在小打小闹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农场畜牧指导站
主要目标是做好全场肉鸡生产的技术指导,畜禽的疫病防治、治疗等项工作。对全场的畜牧兽
医实行浮动工资、技术挂钩的管理办法。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四项:(1)肉鸡生产技术指导;
(2)各类畜禽防疫注射率在95%以上;(3)控制猪蹄疫、猪丹毒、禽霍乱(禽霍乱不超25%);
(4)全年无鸡、猪瘟流行。以上四项各浮动工资的25%,年终搞检查评比,兑现浮动工资。

这个时期,尽管农场没有乳品加工企业的龙头牵动,但由于农场有7000亩草原面积,这是
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充足的富余劳动力,还有推动畜牧业发展较好的比较效益。
因此当时农场畜牧业中的乳畜业发展速度较快。1986年奶牛存栏422 头,奶山羊3000多只,高
产期日产鲜奶达3.92吨。面对畜牧业表现出极强的发展态势,农场领导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
同年8 月提出建设一座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粉厂建厂方案。充分认识到乳制品行业有着良好的
销售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将会有所增长的趋向。并预见到乳品厂
的建成,不仅可以安置近百名生产人员,而且可以拉动畜牧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
伸,优化农场的产业结构,是解决职工“卖奶难”,尽快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红光乳品厂于1986年12月末完成施工详图,1987年1 月份开始施工,当年12月投产。与此
同时,农场不失时机地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于1986年8 月份,成立了畜牧科,以加强对畜牧
业的领导,同时还采取多种优扶政策,筹措100 万元用于奶牛贷款。乳品厂的建成,优惠的奶
牛发展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职工发展奶牛业的生产积极性。截止到1990年末,奶牛存栏已达
1205头,奶山羊1875只,黄牛687 头,猪1456头,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乳品厂这一年扭转了
历史上一直投入而不产出的经营亏损局面,畜牧业成为农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不断推进的5年

1991~1995年,是农场畜牧业不断上规模、上水平的5 年。随着农场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特别是农场乳品厂的建成投产,形成以公养为主导,以户养为基础,以乳品厂为龙头的种养加
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支柱产业。这种形势的出现,越来越迫切需要农场畜牧公司要完善服
务管理体系,改革分配机制,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991年4 月,农场以[1991]第36号文件印发《红光农场1991年发展畜牧业的有关规定》,
规定指出:畜牧公司是农场下属的经济独立核算的经营服务型企业,是农场在管理畜牧生产全
过程中的主管部门,是种、养、加、服等行业组成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畜牧公司下属
企业有:乳品厂、奶牛厂、饲料加工厂和冷冻厂。畜牧公司直属的服务机构有:兽医院、配种
站、各队综合服务站。1993年,农场为深化改革,畜牧公司取消,成立红光农场牧工商联合企
业公司(只运行一年),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这一年,除奶牛厂、乳品一厂外,公司实行
三级管理三级核算制度,充分发挥了公司的直接管理和干预力度。在财务包干机制上,农场对
畜牧公司采取“定额补贴、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每年补贴5 万元左
右不等(其中含饲料加工厂和畜牧科管理费),公司对下属人员分别实行砍块包干的办法。

对全场畜牧兽医实行“浮动工资加奖励”的办法,行政上按生产队干部管理,由生产队畜
牧领导小组领导,业务上归畜牧公司管理及考核,实行20%或30%的留存工资,按双文明达标
管理办法及畜牧人员经济技术承包方案年终考核,视情况兑现工资,不及格的不返还留存工资,
达标的还可奖励50~200 元,此款由畜牧公司和生产队各承担50%。

配种员在生产队按畜牧行业职工管理,在行政及业管理同兽医一样,经济上采取自负盈亏
的承包方式,不向生产队交管理费,享受成本价粮油供应待遇,配种器具自理,年配种基数为
100 头,100 头内纯收入为个所得,超100 头的每头上交畜牧公司和生产队各5 元。

收奶员管理与配种员相同。经济上采取自负盈亏的承包方式,按月向生产队交管理费,标
准为运费的5 %,粮油供应及运输车燃料都按平价供应。

另外,农场对畜牧公司核定年度场内鲜奶上交指标为2400吨,实行每超交一吨返还公司20
元的鲜奶返利政策,以补贴公司经费不足和奖励有功人员及奶牛高产大户。

为推动畜牧业发展,1991~1996年,农场一直都在巩固和完善这种畜牧管理体制,即使是
农场畜牧业发展最困难的1993至1994年间也是这样。1993年,畜牧业出现滑坡,大量的鲜奶外
流和大批奶牛外卖,造成乳品厂奶源不足。同年10月,农场又租赁了德都县乳品厂,仅仅运行
15个月就出现经营亏损超百万元,农场乳品一、二厂陷入经营困境,农场以乳制品为龙头的畜
牧经济受到重创。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的残酷性和科学预测、领导决策的重要性。

三、稳定发展的5年

1996年前后,由于奶资不兑现,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以及国内乳品行业市场疲软等诸多
原因,造成乳品厂龙头企业牵动乏力,农场畜牧业出现严重滑坡的现象。同年6 月份,农场重
新组建畜牧公司,并加强了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农场畜牧公司下辖的畜牧总站、
各队基层畜牧站的“两站”建设;二是强化激励机制,畜牧人员50%预借工资,另50%为效益
工资;三是对生产队实施奶牛存栏、鲜奶上交的达标考核;四是对农场现有草原加强管理,严
禁破坏草场的行为发生。

市场是无情的,1997年3 月,红光乳品厂因亏损严重租赁给农垦乳制品公司,租期5 年,
为该公司的第二乳品厂。农垦乳制品公司经营过程中,面对全国范围内乳制品行业销售大战,
也没能改变企业的命运,于2000年11月提前与农场终止租赁合同。这期间,农场以肉牛生产、
生猪饲料、肉蛋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养殖业异军突起,出现了孙宝喜千头猪养殖场,万只鸡养
殖车间,孙振东养猪、烧酒的养殖新模式,畜牧科的工作重点随之发生着变化。1998年,农场
对畜牧科科长实行竞聘上岗,崔秀君就任科长,并接受了农场对畜牧科下达的“定额补贴、超
支不补”的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