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栽培

第二节 耕作栽培



从1986年开始,生产科每年都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方案》,下发全场各农业单位,用以指
导农户农业生产。特别是在农作物栽培方面,根据上年度的气候变化、土壤状况等具体情况,
确定本年度的栽培方法,努力应用新技术,争取丰产丰收。尤其是90年代以后,农场调整种植
业结构,压麦稳豆,扩种玉米、水稻,实施精准农业战略,应用了科学的耕作栽培方式。

一、耕作

耕作制度是种植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它与其自然条件、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生
产主管部门结合全场土壤、气候、经营主体,新技术推广等具体现状,确定和调整耕作制度。
全场85%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漫岗上,且全部为棕壤和黑土。其余15%左右分布在沿河平地,为
草甸土。由于受山区小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极易发生内涝、霜冻和冰雹灾害。经过1985年、1988
年和1994年3 次改革,全场独户或联户经营较为普遍。特别是1994年以后,农场实现“两自理”、
“四到户”,经营主体极容易急功近利,违背耕作制度。对此农场尽量做到统筹安排,搞好宏
观调控,坚持正确的耕作制度。把连年翻改为翻、松、耙、卡结合,3 至4 年一循环,有效利
用了土壤表层肥力,有利于遏制田间杂草,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并且降低了耕作成本。麦茬
秋起垄夹肥种大豆,大豆实行耙茬或浅翻种小麦。同时留有一定数量的大豆原垄种玉米或经济
作物。实行小麦免翻深松,大豆茬原垄卡种玉米,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等耕作制度。正常年份,
增产效果明显。1989年开始种水稻,以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主要采取旱整平和水耙相结合的
耕作方式。水耙用手扶拖拉机耙轮,后面带铁板耢平,然后进行泡田。

二、栽培

农场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吸收外地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不断增加种植业的科技
含量,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应用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方面,不同品种采取不同方式。小麦
田留链轨道,每间隔10.8米留一条,宽度为50厘米。两道内侧距为90厘米,外侧距为190 厘米。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种肥成本,而且还便于叶面施肥,避免链轨绞轧麦苗,有明显的增产趋势。
大豆采取垄上栽培的方法,即垄作,垄体深松并分层深施化肥,垄上双行精量点播。玉米采取
三全栽培的方法,即全部起垄夹肥,全部垄上精量点播,化肥全部做基肥或种肥施用。每公顷
保苗株数在7 ~8 万株,正常年份,有利于增产。1995年又实行玉米大垄双行覆膜、育苗移栽
等栽培方法。由于越区种植,违背自然规律,致使产品质量极差,给农场和家庭农场造成严重
的经济损失。加之费工费时,投入较高,所以没有大面积推广,只在1995年和1996年两年间小
面积种植。90年代初,水稻实行旱育稀植的方法,不插6 月秧以促进早熟,提高产量。90年代
后期,逐年实施高台育秧,钵育摆栽的方法,使水稻栽培技术更趋于先进,效益大幅度提高,
总产由3255公斤提高到615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