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 一、主栽品种
小麦: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主栽品种早熟有克76-436 、克76-431 和垦红9 号、
北丰5 号,中熟有克丰3 号、克73-119 、垦九3 号和克涝4 号,晚熟有克旱8 号、克旱9 号。
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一般为2 ∶2 ∶6.90年代后期,主栽品种早熟有垦红14号,中熟克
丰6 号和垦大4 号,晚熟有龙麦19号、龙辐麦91B-569 、龙辐10号,早、中、晚熟品种的种
植比例一般为6 ∶2 ∶2.
大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主栽品种早熟有黑交6505-1 、黑河7 号和黑河5 号,
中熟有红丰3 号,早中熟品种的种植比例一般为6 ∶4.90年代中后期,主栽品种早熟有北丰15
号,中熟有北丰11号,早、中熟品种的种植比例一般为5 ∶3.
玉米:80年代中期,主栽品种有木挺、孚尔拉,种植比例一般为7 ∶3.90年代初期至中期,
主栽品种有海育5 号、孚尔拉,种植比例一般为7 ∶3.90年代后期,主栽品种有新垦单1 号、
孚尔拉,种植比例一般为6 ∶4.
水稻: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主栽品种有合江19、21、22、23和甲级503 、黑粳5 号。90年
代后期,主栽品种有垦94-202 ,垦94-227.
二、良种推广
小麦:由于1985年农场遭受了空前的涝灾,所以给选留小麦种子工作带来严重困难。场领
导通过多方联系,于1986年1 月,从克山农场引进克旱9 号麦种411 吨,又从五大连池农场引
进克旱9 号麦种201 吨,解决了麦播难题。当年种植小麦32910 亩,总产达4048吨,占全场小
麦总产的51.2%,比其它品种增产14.6%。到1989年,累计推广克旱9 号面积11.5万亩。1988
年引进新克旱9号进行试种。1990年大面积种植,代替克旱9号,成为农场的主栽品种。到1998
年累计推广面积29万亩,这也是建场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种植时间较长的小麦品种。1997年冬季,
从红兴隆科研所引进垦红14小麦品种20吨。1998年种植1500亩,亩播量13.3公斤,当年生产种
子405 吨,繁育倍数达20.25 倍。该品种属于硬质小麦,曾获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到
2000年,推广面积达2.1 万亩。1999年春季,从省农业科学院小麦辐射育种室引进91B-569
(龙辐10号)品种12吨,当年播种645 亩,产种子141 吨,到2000年,推广面积1800亩。
大豆:1986年至1989年,山下片种植红丰3 号,累计推广8.7 万亩。山上片种植黑交6505
-1 ,累计推广1.9 万亩。1990年至1992年,全场主要种植黑河7号,推广面积5.7万亩。1993
年至1994年,种植黑河8 号、黑河9 号,共计推广3.5 万亩。1993年至2000年,大面积种植北
丰11号,累计推广面积达11.9万亩。1998年至2000年,同时推广北丰15号,累计达3.4 万亩。
1986年至2000年,种植的其它品种还有北丰5 号、北87-19、北86-19、北93-95、北垦94-
11、黑河18、黑河19等,累计面积达6.36万亩。2000年4月,从黑河农业科研所引进黑交95-
750、黑河95-812 大豆种子0.75吨,从北安农业科研所引进北丰95-9 大豆种子2.25吨,北丰
95-2 大豆种子0.5 吨,在五队一级种子田进行繁殖,当年生产良种34.25 吨,可播种7350亩。
玉米:1986年至1994年,山上片主要种植木延,累计推广面积3.4 万亩。1995年至2000年,
主要种植海育5号,累计推广面积5.6万亩。孚尔拉也是山上片的主要种植品种,1986年至2000
年累计推广面积4 万亩,因为玉米种子属于杂交种,农场不能制种,以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提
供为主。从1986年至2000年,累计用种260 吨。
水稻:由于水稻生产都是独户经营,所以种子自引自繁,品种较杂。1989年开始种水稻,
主要品种有从牡丹江农业科研所引进的甲级503 ,从合江农业科研所引进的合江-22、合江-
23等。
三、良种繁育
种子繁育的原则是加快早熟、高产、抗灾、质佳。实验站(农业中心)将农场的优良主栽
品种和其它超前繁育的有苗头的好品系都建立穗行圃和原种圃进行提纯复壮和系统繁殖。通过
小区试验,鉴定出适应农场自然条件栽培的品种,然后在实验站(农业中心)或某一生产队进
行高倍繁殖及生产示范,达到一定数量,下摆其它各生产队,为生产队提供生产用一级良种。
各生产队同时选留一定数量的二级良种作为后备种,以保持作物品种的优良性状。生产科根据
实验站(农业中心)对各作物品种的试验结果,下达种植计划。各生产队都按生产科制定的计
划,依照第二年的实际需要,种好种子田。以1990年小麦播种为例,这一年小麦实播面积5 万
亩,其中种子田17224 亩,占总面积的34.5%。在种子田中,克76-413 品种2085亩,占总数
的12.1%;克76-436 品种3739亩,占总数的21.3%;垦九3 号品种4840亩,占总数的28.1%;
新克旱9 号品种6560亩,占总数的38.1%。
四、种子选留
农场生产科每年在制订麦收或秋收生产技术方案时,都把种子选留工作作为重要一项提出。
根据第二年的种植情况提前做出计划,一般按照不同品种每亩留出固定数量的种子,同时按比
例留足备用种子。小麦种子的选留遵循“三上一下”的原则,即纯度在99.5%以上,发芽率在
90%以上,净度在98 %以上,水分在13%以下。麦收前种子田普遍进行一次拔杂,然后优先收
割,优先脱粒,优先入场。根据熟期早晚,确定留种比例。一般早熟品种占30%,中熟品种占
30%,晚熟品种占40%。有的年份早、中熟品种各占20%,晚熟品种占60%。大豆种子选留的
原则是纯度高、品质好、数量足,品种结构合理。按品种及播种面积留足,同时保证种子优先
收割、优先脱粒、优先入库。纯度达98%以上、清洁率达98%以上、发芽率达95%以上、水分
降到13%以下方可入库。水稻种子自留自用,保证发芽率、清洁率、纯度和水分。
五、种子管理
1986年至1993年间,做到“三专”、“三优先”以管理晒场上的种子。即由技术员专门负
责,有专用晒台,使用专用工具,优先晾晒;优先出风、优先入库。在入库前要进行水分测定、
发芽率试验和净度分析,达到标准方可入库。入库时挂牌,写清囤号、品种、数量、发芽率、
净度、水分、温湿度等。同时定期检查温度和湿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1994年实行“两
自理”、“四到户”后,种子管理的措施由生产科下达留种数量,实验站(农业中心)负责检
验,生产队负责管理。对提供种子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优惠。90年代后期,由生产科下达
留种计划,家庭农场自行留种,农业中心负责检验,并把检验结果提供给家庭农场。
六、种子播前处理
1986年,小麦采取拌种霜单方拌种或退菌特、福美霜加多菌灵复方拌种的方式。大豆应用
杀虫剂拌种,有四种处理方式,即复方多菌灵加福美霜,多菌灵加拌种霜,多福粉加退菌特,
福美霜加托布津加多福粉。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小麦用福美霜、稀土、浓缩增产菌与聚乙烯
醇湿拌种。用水稀释,搅拌均匀,闷种2 ~3 天后实施播种。大豆用杀虫剂单方或复方拌种,
微肥菌肥可任选一种。也可微菌合用。玉米用微肥菌肥和杀虫剂进行处理。水稻全部用盐水选
种和多菌灵浸种。90年代中后期,小麦、大豆、玉米都分别用小麦种衣剂、大豆种衣剂和玉米
种衣剂拌种,防治病虫害有奇效。水稻仍然沿用90年代初期的处理方法。
玉米各品种种植面积统计表
(1986~2000)
表3-2
大豆各品种种植面积统计表
(1986~2000)
表3-3
小麦各品种种植面积统计表
(1986~2000)
表3-4
水稻个品种种植面积统计表
(1991~2000)
表3-5
新技术推广面积统计表
(1986~2000)
表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