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机械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生产 一、农机具调整
1986年春季,为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作用,减轻每台链轨拖拉机负担作业面积超过2000亩的
生产队的压力,农场决定对部分农机具进行调整。把农机公司的2 台拖拉机分别调给一队、二
队,把十三队封存的一台链轨拖拉机调给十二队。从农机公司又为第一生产队调入一台东风-
65和一台东风-90收割机,为十队调入一台E-512 收割机,为十二队调入一台东风-90收割
机。这样,就使每个农业生产单位农机具所负担的作业任务大体趋于平衡。尤其是链轨拖拉机,
平均每台保持在1800亩左右。同时,还给部分生产队调整了联结器、农用耙、七铧犁等。
二、农机具转让
1994年1 月25日,农场以红场发[1994]第1 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1994年深化改革及
经营管理方案》。《方案》的第一部分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其中第二方面就是农机具的转让、
使用与管理。要求把生产队的所有农机具作价配套转让给职工家庭农场,实行一次购卖到位,
产权变为股份或个人所有。当年年初一次性转让所有链轨拖拉机65台,其中东方红-54为15台,
东方红-75为40台,东方红-802 为10台;轮式拖拉机28台,其中铁牛-55为6 台,上海50为
19台,东方红-28为3台;联合收割机52台,其中E-516为1 台,E-512 为25台,东风-90
为14台,东风-65为4台,叶尼赛1200H为2台,叶尼赛1200P为6台;其它各类农机具总计605
台,收回现金214 万元,账面欠款134.5 万元。
三、农机具更新
1987年春季,购入7 台大豆精密播种机和12个塑料喷药罐,满足了农场大豆精量播种的需
要,为实施新农艺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当年应用7 台精密播种机总播种面积达11745 亩,平均
每台工作量为1678亩。用精密播种机播种的大豆,在同等条件下比悬挂七铧犁条播的大豆亩增
产24.3%。
同年,农场新增3 台沈阳-65轮式拖拉机,其中公有2 台,个体1 台。全年购入富锦产12
马力农用四轮车59台,其中公有5 台,个体54台。这些轮式车的购入,大大增强了田间作业和
道路运输的能力。
1988年,个人投资先后购入3 台IBJGL-6 型精密联合耕播机。当年投入春播作业,
3 台精播机总计播种大豆2160亩,分别为1065亩、645 亩和450 亩。
1989年,又购入6 台精播机,用于推广大豆三垄栽培新技术。至此,全场大豆精播面积已
占应播面积的80%。
1990年,新增4 台玉米收获机,适应了大面积的种植玉米的需要。
1992年是农场机械更新幅度较大的一年。全年共投入292.18万元,更新各类机械20种81台
套。其中有东方红-802 链轨拖拉机10台,上海-50轮式拖拉机15台,叶尼赛1200H收割机2
台,叶尼赛1200P收割机6 台,还有其它类48台套。这些机械的增加,强化了农场的机械力量。
10台新式链轨拖拉机4 月进场,马上投入作业,充分发挥作用。8 台叶尼赛共收获小麦4517.5
亩,占种植总面积的6.8 %。
1993年,共购入新农机具8 个品种62台件。其中精播机5 台,中耕耙2 台,柔性镇压器27
台,条推式割晒机5 台,其它农机具23台件。这些新农机具的增加,为实现田间作业标准化创
造了条件。尤其是柔性镇压器,牵引阻力小,耗油率低,镇压后碎土引墒效果较好,提高了出
苗率。
1994年,家庭农场购入东方红-802 链轨拖拉机3 台。
1995年,购入东方红-802 链轨拖拉机1 台,清江-504 水田轮式拖拉机及其配套犁和旋
耕机一台套,泰山-254 及其配套犁和旋耕机3 台套,玉米覆膜机3 台,菲亚特-504 轮式拖
拉机1 台。
1996年,家庭农场购入东方红-802 链轨拖拉机2 台,菲亚特-80轮式拖拉机1 台,菲亚
特-504轮式拖拉机1台,中型耙4台,深松犁13台,玉米覆膜机8台,物资科购入丰收二卧7台。
1997年,家庭农场购入东方红-802 链轨拖拉机1 台,东方红-1002链轨拖拉机5 台,气
吸式精播机1 台,中型拖拉机2 台,菲亚特-80轮式拖拉机2 台,泰山-25轮式拖拉机1 台,
泰山-30轮式拖拉机2 台,丰收-200 轮式拖拉机1 台。
1998年,家庭农场购入东方红-1002链轨拖拉机2 台,铁牛-654 轮式拖拉机5 台,清江
-504 轮式拖拉机2 台,上海-504 轮式拖拉机1 台,1075联合收割机1 台,精量点播机2 台,
轻耙3 台,中型耙1 台。
1999年,家庭农场购入JL1075收割机4 台,54通用机3 台,镇压器20台,联结器1 台,
扬场机1 台。
2000年7 月中旬,农场投资252 万元,从兴凯湖机械厂购入12台5 XFZ-16型复式清选
机。除十一队以外,每队1 台。
农机设备统计表
(1986~2000)
表3-10 单位:台
四、标准化作业
80年代中后期,对不同作业方式,有不同要求。即使1994年后农机具全部转让,标准化作
业一直坚持。
耕地:采取“三区”或“四区”内外套耕,犁后带耙复式作业,达到深、平、齐、净,即
耕深一致,地表平整,地头、地边整齐,覆盖严密,无立垡、回垡。
耙地、耢地:采取对角耙、斜耙,耙后带小方耢子,作业速度一般不超过6 公里/小时;
耙深符合要求,达到耙平、耙细,不重不漏。
镇压:采取套压或回形压法,恒速作业,不超过三速;压平,不拖堆,少重不漏。
起垄:垄向直,百米弯度不大于15厘米;垄距一致,误差不大于3 厘米;垄高一致,误差
不大于2 厘米;地头整齐。
播种:小麦采用梭式播法,按要求恒速作业;播量准确,行距相等;播直、播匀,不重不
漏播深标准一致,覆盖严密。
中耕:机组行进方向和机具与播时保持一致,行进速度一般不超过4.7 公里/小时;不伤
苗、不埋苗,培土高度达到规定标准。
收获:割晒小麦时割茬15~20厘米,大豆不留马耳茬;放铺角度标准,厚度适宜,不放链
轨道上;飞穗每平方米不超过一穗,综合损失率不超过0.5 %。拾禾联合时做到脱净、拾净,
不跑不漏,综合损失率不超过1.5%,卸草整齐。
由于整地作业标准化,到90年代初,小麦、大豆的保苗率由80年代中期的88.5%提高到94%。
实现标准化作业的小麦苗齐苗壮,重漏播造成的减产点和绝产点减少了70%。大豆实现标准化
的三垄栽培,单产比普通垄作提高了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