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具革新与修造 一、农机具革新
为E-512 收割机安装半链轨:1986年麦收前,农场吸取1985年的教训,一次性购入10套
东风半链轨安装在10台E-512收割机上。把前几年安装的半链轨算在内,总共有22台E-512
收割机安装上半链轨,占全部E-512 收割机的88%。从而大大加强了抗御涝灾的能力,提高
了收获的进度和质量。
东风-65收割机割台的改装:1986年康检时,五队率先对一台东风-65收割机割台进行了
改装。具体办法是把原来割刀与螺旋推运器的距离在水平方向缩短10厘米,把割刀在垂直方向
提高8 厘米。使割台在工作状态时的台面前端向内倾斜一定角度,不仅保证了喂入均匀,筛面
负荷轻,而且比改装前提高工作效率30%,耗油下降20%,粮食损失率由改装前的5 -7 %降
到2 %以下。
24行播种机的改装:1991年,对全场64台24行播种机进行了改装。首先是种、肥分箱同管
下播,解决了原机排肥机构口流量难以控制的弊端,使种子在苗带内分布均匀,肥力一致。其
次是把排种接离机构与开沟器升降机构的联动改为分动,减少了地头的重漏播现象,由原来幅
宽0.5 ~1.0 米,降到0.2 ~0.3 米之间。再次是在机后增设整体式绞链覆土器,覆土性能大
为提高。
收割机防陷装置的改装:1991年麦收前,对收割机防陷装置进行了改装。一是加宽半链轨,
把原接地板由58厘米加宽到78厘米。由于链轨接地面积增大,下陷问题得到了控制。二是更换
后轮转向,把所有联合收割机的后转向轮一律改用解放牌汽车的900 -20轮胎。三是加宽转向
轮距,把原转向横梁加长,使转向轮距与半链轨距吻合。
联合收割机增大滚筒惯量的改装:1989年开始进行,具体办法是把3 片东方红-75主离合
器压盘固定在东风-65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第一、三、五道滚筒辐盘上,收到较好效果。1990年,
由3 片增加到5 片,效果更佳。1991年,学习外地经验,用4 个铸铁环代替5 片压盘,实践证
明效果更优,当年改装1 台E-512 ,2台东风-90,4台东风-65。E-512 提高工效29.7%,
东风-90提高工效329 %,东风-65提高工效36.2%。整体收获损失率降低2.9 %。到1993年,
共改装42台,占收获机械总数的80.8%。
其它革新项目:1990年,改进精播机的排种机构及开沟器轴承,在精播机上加设圆盘除草
器。22台前悬割晒机改单锥形滚。E-512 改大摆幅。1991年。圆盘除草器改单列球轴承为双
列锥轴承。22台前悬割晒机改单锥形滚为双锥形滚式散铺器,8 台牵引式割晒机加装了鼓形滚
式散铺器。较好地解决了麦铺遇雨塌陷发芽的问题,减少了作业损失。1993年,依兰精播机改
用新型塑料排种器,减少了排种阻力,提高了排种精度,降低了种子破碎率,实现了精密播种
的要求。E-512 推动器和东风-65拾禾器降低转速,使大豆收获损失大为降低,减少炸荚率
达55~60%。键箱增设加高齿板,逐稿器铁皮挡帘换用胶板档帘,增强收割机谷草分离效果达
30%。
农机具革新,即适应了新农艺的要求,又加快了作业进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促进了
丰产增收。仅从1990年到1993年的4年间,农场应用新技术改造旧农机具22项273台(件)。
二、农机具修理
坚持冬检制度。1986年至1993年,农场对冬检工作特别重视,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在检
修进行之前,首先成立组织,农场成立冬检委员会,由场长或主管副场长任主任,下设冬检办
公室,由农机科长任办公室主任;第二是制订方案,每年都制订冬检方案,以文件形式下发,
根据方案规定,由农机科统一安排顺序,按计划分批进厂;第三是召开会议,会议由各生产队
机务副队长、修配厂厂长、技术员、生产调度及农机科、工业科、物资科的领导参加,由主管
副场长对上年度冬检工作进行总结,对本年度冬检任务要求进行详细布置和说明;第四是进行
培训,在修理之前做好工人的思想发动和岗前培训工作。岗前培训,包括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提高思想认识,开展技术讨论,切磋修理工艺,搞好岗前安全教育等项工作;第五是建立岗位
责任制,即修理工对主修工负责,主修工对班组长和技术员负责,技术员和车间主任要为用户
负责;第六是签定合同,由修配厂(甲方)同某某单位(乙方)某号车,在自负互利的基础上
达成协议,共同遵守。
在冬检过程中,一律实行车长随车进厂修理的办法,并严格执行机车进出厂交接班制度。
农机科、修配厂和生产队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层层把关,执行“三检”验收制和把好“五道关”。
“三检”即自检、互检、专检:“五道关”即拆卸关、清洗关、鉴定关、安装调试关、磨合试
验关。由于制度严格,措施得当,提高了检修质量,降低了返修率。
在检修结束后,农机科及时把检修结果以书面形式通报各生产队和修配厂,并按方案要求
兑现奖罚。
按时进行康检。康检和冬检一样,也要成立组织,也要制订方案。依据方案要求,明确指
导思想、修理任务、检修标准、物资供应等。同时还要搞好检修前的人员培训。康检一般都在6
月进行,历时一个月左右。难度大的送修配厂检修,能自己动手修理的就在本单位检修。检修
后实现五净(油净、水净、空气净、工具净、机器净)、四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
不漏电)、六封闭(汽化器、磁电机、柴油箱加油孔、汽油箱加油孔、机油加注孔、机油检视
孔)、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达到作业状态。1995年7 月,农机科对全场联合收割机检修
情况进行验收。按照验收标准共设15个项目,用打分的方法,满分为200 分。共验收51台,最
高得分满分200 分,最低分176 分。这是农机具转让后的第一次系统验收,有力促进了康检工
作的经常性进行。
因生产队主管机务的领导高度重视,驾驶员平时注重保养,作业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所
以农场部分联合收割机状态一直很好。十二队驾驶员王凤桐驾驶的一台E-512 联合收割机,
于1981年投入使用,到2000年创20年无大修的记录。
1994年农机具产权转让后,修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其一是相当一部分有机户在购买农
机具时,资金投入数额较大,造成修理费用紧张。其二是修配厂1994年1 月实行个人租赁经营
后,修理设备层层转租,大型农机具修理缺乏统一协调。其三是有41台链轨拖拉机和36台联合
收割机属报废再用机械,分别占保有量的76%和73.5%。尽管如此,仍然每年都制定冬检和康
检方案,规定统一修理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同时提取一定数额的大修预备资金和技术状态
保证费。大修预备金每年每台链轨拖拉机收取700 元,联合收割机500 元,大、中型轮式拖拉
机400 元。存入有机户账面上,不搞大修不准使用。各种大、中型农机具每年每台提取200 元
技术状态保证费。年终经农机科验收,机械性能达到完好状态,然后返还有机户。1995年以后,
视具体情况,每年适当增减。
1998年1 月,修配厂所有设备竞价拍卖,厂房租赁。农机修理全部由个体承担。到2000年,
个体修理业已达5 家,修理业务也不断扩大。个体修理点的特点是手续简便、灵活,但是较复
杂的修理项目难以承担。
个体修理点基本情况表
表3-11
三、农机具制造
1990年,自制一台牵引式割晒机的散铺器,避免割晒时出现顺绺。修配厂自己制造56台合
墒器,分别配置在五铧犁上,不仅减少了作业层次,提高耕地质量,而且亩成本节约1.04元。
自制大摆幅27套,25台E-512 全部配齐,其余支援外场,从而提高了E-512 联合收割机的
清粮效果。制造16台圆盘除草器,当年投入使用,作业量达1530亩。自制11台平地机,冬季又
对自制的平地机进行质量和效能分析,发现存在两个弊端,即质量差,重量轻。在此基础上,
重新自制18台重型平地机,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过1991年春整地实践,效果良好。
1991年,制造14台旋转锄,每个生产队一台。大豆田化学除草成本较高,程度不同地存在
药害,同时对疏松土壤这一作业程序难以实现。应用旋转锄,既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药害,又
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和土肥能力。利用旋转锄除草1125亩,作物长
势明显好于化学除草的地号。经测算,亩作业成本降低7.54元,秋后亩增产33.5公斤。1993年
12月,获绥化农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2年,制造2 台免耕深松犁。1993年,又自制了3 台深松犁,搞了一部分麦田耙茬深松
和旋耕深松后起垄种大豆实验,耙茬深松比平播作业速度提高一个档次,亩耗油降低20%。同
时自制联结器15台,自制甜菜犁7 台,吨2 拖斗13台,解决了甜菜生产农机具配套和运输的急
需。
1994年,修配厂生产农用四轮车拖带的三铧犁15台。
1996年10~12月,个体修理户张文君为海伦市农机厂带料加工,共生产精量点播机及各种
小轴3 万件。1996年至1998年以销定产,先后为有机户生产农用四轮车拖带的三铧犁40余台。
1997年,个体户孙淑兰,生产开荒用单铧犁5 台。1998年,以销定产,生产开荒用单铧犁
22台。1999年扣E-512 收割机驾驶楼7 个。所生产的单铧犁均销往海伦市、绥棱县部分乡镇
和海伦农场、红光农场及陈家店林场、双河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