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队伍

第五节 农机队伍



1986年,从事农机工作355 人,有43%是1985年以后参加农机工作的,这部分人员的特点
是技术生疏,经验缺乏。为此,农场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
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一、配齐车组人员

1986年至1993年的8 年间,基本执行“四、二、二”的配员方式。即东方红链轨拖拉机配4
人,联合收割机和轮式拖拉机配2 人。人员充足,分工明确,既有利于发挥机械作业效率,使
用维护得以兼顾,又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基本杜绝安全隐患。

二、选送农机学员

1991年8 月上旬,经党委研究决定,从合同制工人和年轻机务工人中选送一批学员,到位
于海伦市的省农机校学习。8 月9 日,党委以红农发[1991]第37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
于招收选送去省农机校学员的通知》。通知分条件、办法、待遇、其它问题四部分。全场共选
送38人,学制2 年。1993年7 月,37人毕业(其中1 人中途辍学)。这37名毕业生为农场的农
机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农机队伍的力量。其中单连波于1997年6 月,经省农垦总局推
荐,农业部派往几内亚支援农业开发,成为垦区的援外骨干。毛清文成为三队养车大户,张景
同、江涛任机务副队长,焦文义任过机务副队长,勾新久去三江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三、录用农机工人

1991年6 月10日,农场举行录用农机学员考试,有90人参加。6 月20日,双科成绩在120
分以上的21人被录取。这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成为农机工人,扩充了农机队伍,提高了机务
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举办冬训班

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主要办机务副队长培训班,机务统计训练班,车长、驾驶员
培训班,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聘请宣传部、法庭、农机科、生产科工作人员讲课,有时
还聘请管局农机处领导或农机学校教师讲课。时间一般在7 ~10天之间,结业时严格考试,成
绩作为聘任和晋级参考依据。1994年农机具转让后,每年举办机务副队长培训班,由机务副队
长回本单位组织农机工人学习,农机科工作人员巡回指导,及时了解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班,
使农机工人达到四懂(懂机械构造原理、懂农机操作规程、懂农业生产知识、懂农机安全法规),
四会(会操作、会保养、会维修、会调整)。

五、举办电视讲座

1992年7 月12日,电视差转台开始启用。农机科每年都要搞田间作业标准、农机修理、保
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讲座。特别是农机产权转让后,很多有机户由子女或其他亲属操纵驾驶农
机具,这些人中多数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带来相应弊端。为此,农场经常开展电视讲座,受教
育面广,效果颇佳。

六、参加会议

1987年1 月7 日~16日,绥化农管局召开机务副队长会议。由农机科副科长赵法箴带队,
有农机科技术员和12名机务副队长共14人参加。会议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召开,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领导动员、经验介绍,又有业务辅导,还有考试、总结。特别是聘请了北安农管局克山农
场修配厂厂长姜宪文,为与会者作了题为《机械作业标准化》的辅导报告,使大家获益匪浅。

七、参观学习

1990年11月25~27日,农机科领导牵头,各机务副队长参加,一行17人赴北安农管局二龙
山农场参观学习农机标准化管理情况。1996年6 月14日,场党委书记杨录、副场长李志玉、高
春生,带领农机、生产部门负责人和各生产队队长、机务副队长共23人,专程前往北安管局赵
光农场参观农机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情况。赵光农场三库一场建设十分有特色,全场各生产单位
所有农机具全部停放在农具场上,摆放整齐一条线,涂油垫起防腐烂,井然有序。通过学习,
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为农场下一步农机管理提供了借鉴。

八、农机技术大比武1989年9 月9 日,在十队12号地(六十三垧)举行机务人员大比武,
共进行3 个项目:(1)标准化作业由机务副队长、播种手参加;(2)一号保养由驾驶员参
加;(3)班次保养由1989年学员参加。参加比赛的共计43人,链轨拖拉机12台,七铧犁6 台。
场党委书记刘万军、副场长范玉馥、工会副主席吴淑媛和生产科长刘新学、农机科副科长赵法
箴参加。整个活动由赵法箴主持。比武结果是机务副队长第一名刘宝林(一队)、第二名赵金
(三队)、第三名孙永才(机耕队);播种能手第一名于福全(六队)、第二名高启(十三队)、
第三名孙永泉(八队);驾驶员第一名孙凤祥(十二队)、第二名于永波(九队)、第三名王
维权(一队);学员第一名孙凤明(十二队)、第二名李彦(七队)、第三名赵文才(三队)。
1990年9 月9 日,又在十一队1 号地进行了第二次比武。以起垄和一、二号保养为主要内容,
参加比武的有机务副队长和链轨拖拉机驾驶员共46人。场长关忠贤亲临现场指挥。两次比武活
动,检阅了农机队伍的实力,对机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术水平也是一次考核。互相交流,取
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九、实行优惠政策90年代初期,鉴于农机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时间
长等具体情况,在分配制度上给予适当优惠。即学员和助手收入略高于农业工人,驾驶员高于
助手15%,车长高于助手25%。同时田间作业实施“五优”,即优机、优人、优时、优质、优
价。达到“五优”的机务人员,给予上浮一级工资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