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牧生产

第三章 畜 牧

第一节 畜牧生产



全场实施以奶牛发展为突破口,带动整个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通过政策扶持,总体推进,
区域化布局,集体、个体、股份合作、招商引资一齐上的方式,促进畜牧业发展。

一、发展奶牛业

从1986年开始,农场结合自身的各方面优越条件,不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出台
一系列优惠政策,广开门路,以奶牛发展为龙头,促进畜牧业整体上台阶,使职工迅速脱贫致
富。

贷款购买奶牛。1987年上半年,农场发放贷款53万元,占贷款计划指标的88.3%,全场200
个奶牛户,从场外买回奶牛207 头。职工自筹资金买回62头,使全场奶牛存栏数达到821 头,
日产鲜奶12吨。80年代后期,农场总局、农管局、农场先后贷款110 万元,用于购买奶牛500
余头,职工自筹资金购牛200 余头,全场出现了养牛热。

划拨饲料地。1990年4 月9 日,农场以场发[1990]1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发展
畜牧业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从1990年开始,每头奶牛分给3 亩饲料地,种植玉米和玉米青
贮。饲料地只收土地税和各项土地费用,每亩23.70 元,不含翻、耙、起垄、播种、施肥等直
接费用。饲料地由职工所在单位耕地中划拨,场直地区无耕地的单位由农场统一安排。

饲草饲料供应。场内草场免费供应养牛、养羊户放牧和割饲草。公养奶牛每交售3 公斤鲜
奶供应5 公斤平价混合饲料,个体养奶牛、奶羊户每交售4 公斤鲜奶供应1 公斤平价混合饲料,
饲料款从奶资中扣回。生产队的养殖户统一办理手续,由各队奶车免费运送到户。从1995年起,
饲料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养殖户按需要购买。

确定养殖专业户。饲养奶牛成母牛2 头(含2 头)以上,肉牛10头(含10头)以上,均可
按养殖专业户对待。经批准自动离岗不算停薪留职,工龄连续计算,不交管理费,不影响调资。
场外人员饲养奶牛3 头以上,可来场居住,享受场内养牛户同等待遇。

实施奶牛“两疫”风险金制度。从1990年开始,根据总局农总牧[1990]11号、32号文件
的有关规定,由农场畜牧公司统一收缴,1991年9 月10日,以红场办发[1991]第28号文件出
台了关于对布病、结核病双阳性病牛(简称“两疫”病牛)进行淘汰的规定。每头泌乳奶牛每
年交纳“两疫”风险金40元,从当年奶资中扣留。“两疫”奶牛补贴金额为健康牛价(市场价)
的50%,最多金额不超1500元,“两疫”牛交畜牧公司淘汰处理,价格纳入“两疫”的资金。

实行风险互助制度。为了解除奶牛户的后顾之忧,从1993年开始实行风险互助,按奶牛价
值的2 %提取风险互助金。奶牛出现死亡或丧失生产能力,视具体情况赔偿40~70%。

免费微贮。搞微贮的养牛大户建微贮窖时,农场贷给红砖,畜牧科全程服务,并免费提供
菌种。

由于政策对路,激发了职工养奶牛的积极性。90年代初期,是全场奶牛业空前兴旺的时期。
仅1992年,养奶牛户就达824 个,其中养殖5 头以上的大户发展到181 户。三队的奶牛达180
余头,超百头的生产队还有八队和十队。全场奶牛存栏达1881头。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农场奶牛业蓬勃发展时期。畜牧部门在抓奶牛饲养管理方面,
科学务实,不断创新,服务到位,促进发展。各队配备了兽医,人工授精员,收奶员。做到治
疗、配种、送奶、饲料、发奶资、疫病防治“六不出队”。为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牛群质量,
采取出版报,举办电视讲话,发放科学饲养管理手册,到各队讲课等有效形式,提高单产,增
加总产。养牛户建设砖瓦结构的保温牛舍,农场赊给红砖,年还齐,不收利息。3 个体养牛春、
夏、秋三季放牧,冬季舍饲。粗饲料就地取材,玉米秸秆、稻草、豆皮成本低廉,推广全价复
合饲料,青贮饲料,用玉米、甜菜、胡萝卜混合粉碎湿贮,味道微酸,含大量微生素和能量,
适口性强,同时减少了成熟玉米脱粒、晾晒、仓储等各个环节,有着很大的社会效益。此成果
曾获绥化农管局玉米面湿贮技术推广应用二等奖。另外,为了改变奶牛的饲养结构,在种植苜
蓿和推广氨化饲料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994~1996年,由于乳品市场疲软,龙头企业牵动乏力,奶资拖欠严重,挫伤了养牛户的
积极性,奶牛饲养出现滑坡,卖出近千头,使存栏数急剧下降。1997年3 月19日,乳品厂租赁
给北大荒乳品集团,由于生产豆粉,不生产奶粉,制约了奶牛业的发展,存栏数继续减少。

2000年5 月23日,在农垦总局完达山乳业集团液态奶基地竞标大会上,红光农场一举中标。
完达山乳业集团投资在红光建设液态奶基地。第一期工程投资84万元,在一队和三队各建一栋
面积为409 平方米的榨乳厅,于10月末竣工。液态奶基地的建成,给农场的奶牛业带来了新的
发展机遇。

二、几种不同养殖模式

公养奶牛场:1990年3 月5 日,成立公养牛场,为队级单位,采取报账制。任命了场长、
党支部书记和技术人员。地址在水库,利用空闲机库做牛舍。财务归畜牧科,采取报账制。同
年5月15日,从北京西郊购入14月龄育成奶牛100头,其中有9头青年母牛。秋季在场部西南500
米处建一栋砖瓦结构的牛舍,面积为1036平方米,设100 个牛床位。同时打深水井1 眼,并接
通国电。10月25日,奶牛场迁入新址。当年产犊9 头,其中母牛4 头,年末存栏103 头。1991
年,农场又投资建一栋砖瓦结构的牛舍,面积仍为1036平方米。同时还建一座2000立方米的青
贮窖,一栋砖瓦结构面积为200 平方米的办公室,350 延长米围墙。购入内蒙赤峰产青贮机7
台,辽宁凤城产铡草机1 台,哈尔滨产0.5 吨锅炉1 台,办公室安装上暖气。当年产犊79头。
其中母牛43头。上交鲜奶441 吨。年末存栏143 头,其中成母牛97头,育成母牛34头,犊母牛
12头。1992年5 月18日,从北京西郊又购入育成母牛82头。9 月中旬建成一座300 立方米的玉
米面湿贮窖。全年上交鲜奶537 吨,年末奶牛存栏达203 头。

公养奶牛场从建立之日起,农场就投入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营由一名副场长主
抓,领导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也选派得力人员担任,并适时调整充实。但经营成果很不理想,
连年亏损,而且额度递增。1990年亏损18万元、1991年亏损34万元、1992年亏损64万元。1993
年8 月,公养奶牛场解体,237 头奶牛全部转卖给个人。

个体养殖户:90年代初期,农场涌现出一批养殖专业户。一队职工王维臣,1989年4 月从
海伦市海南乡购入一头成母牛,当年产奶。其后不断发展,到2000年末,存栏已达15头,9 头
成母牛平均日产鲜奶100 公斤。场部职工徐旭东,1994年奶牛存栏48头,年交鲜奶60吨。场部
职工乔殿学,1996年开始养黄牛,1998年存栏32头,形成规模效益。场部地区职工张丽辉,
1995年9 月开始养鸡,从绥化市购入1000只迪卡沃伦鸡雏,年末开始产蛋,以后逐年更新换代,
鸡的存栏数始终保持在1000只左右。场部地区职工蒋立、王仙芝夫妇,1997年4 月开始养鸡,
蛋鸡、肉鸡同时养。其后不断淘汰更新,蛋鸡经常保持在1000~1500只之间,肉鸡经常保持在
1000只左右。场部地区职工蒋春、吴天英夫妇,1999年8 月开始饲养肉鸡,从海伦市肉联厂鸡
场购入500只AA鸡雏,4月下旬出栏。以后保持每月存栏700只成鸡,循环往复,数量不变。

股份制养殖场:采取股东自愿入股,利益均沾,风险共担。1995年1 月,乳品厂成立股份
制养牛场,地址在原公养奶牛场。股份制养牛场实行目标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当年饲
养奶牛62头,种玉米饲料地525 亩,大豆饲料地450 亩,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1996年末,
乳品厂股份制奶牛场解体,场址闲置。1998年3 月,二队成立股份制养猪场,有7 户入股。地
址仍在原公养奶牛场,一次性买断产权。3 月15日,从香坊农场种猪场购入后备母猪80头,后
备公猪6 头,全部为约克、冷白、长白、杜洛克,杜哈二元杂交。8 月15日,从绥棱县粮食局
猪场购入119 头长哈、长汉二元杂交种育肥小猪,当年总计存栏205 头。

私营养殖场:场部地区职工孙振东投入4 万元在1999年5 月建成个体养猪场、酒房,用酒
槽做饲料。王秀梅夫妇饲养长白猪42头,其中成母猪9 头,后备母猪3 头,仔猪29头,种公猪
1 头建猪舍面积130 平方米。年纯收入1 万多元,消耗玉米20吨。农场不断创造宽松环境,制
定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借鸡生蛋。1999年11月1 日,农场把修配厂闲置的厂房租赁给海伦市
乳品厂职工崔文学,用来办养鸡场,饲养蛋鸡。租期5年,到2004年11月1 日结束。同年12月6
日,从海伦市民胜孵化厂进入6300只新罗曼二代鸡雏,2000年3 月下旬开始产蛋。2000年4 月
17日第二批又引进鸡雏,8 月开始产蛋,高峰期产鲜蛋6000余枚,除部分外,大批直销自家设
在绥芬河的批发市场。崔文学私营养殖场,共有员工15人,其中安排农场闲散劳力7 人。每年
可消耗玉米50万公斤,豆饼18万公斤,既为农场粮食和饲料找到了销路,还实现了过腹增值。

   各类畜禽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2


  
续表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