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苗木及采伐

第三节 苗木及采伐



一、繁育苗木

农场造林绿化树种,多年来一直都是用杨树。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农场
环境治理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杨树作为营区绿化树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审美观念的需求了。
各单位营区内的杨树被先后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云杉、垂柳、丁香、榆树等。

为了满足人们对绿化树种的新需求,林业站侧重抓了苗圃建设。1986年至1993年,苗圃一
直采取集体承包的育苗管理体系,每年亏损在1 ~2 万元。应当说,苗圃的建设规模,新树种
的繁育等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沉重的负担使领导决心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家庭农场兴
办及成功经验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从1994年开始,苗圃搞家庭承包责任制。张兆辉承包原试
验站门前的苗圃30亩,主要培育小榆树、垂柳、落叶松等小苗,为上山造林用苗。孙梅承包林
业站苗圃,主要培育云杉、丁香、杨树、榆树球、垂柳等大苗,还生产绣线菊、绵代花、金老
梅等花卉作为绿化用苗木。2000年,林业站又增加了面积240 亩的育苗基地,其中徐文莉105
亩,赵忠铭30亩,范玉铎105 亩。

二、果树生产

60年代初期农场兴建起面积为120 亩地的果园。进入80年代后,小果园只是作为一种绿化
景点。面对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1986年,农场参照土地出租的有关政策,将小果园承包给个
人经营。其中刘茂荣承包北区55亩,承包期15年,候永福承包南区45亩。由于果树收益不大,
所以小果园承包后一直采取林粮间作,半果、半农状态下维持。2000年冬季,北方地区出现罕
见的低温状况,由于自然灾害严重以及防冻措施不当,果树全部冻死。

三、采伐

农场经过两代人,近30年艰苦创业,人工林资源在农场的经济建设、生态调节方面发挥了
较大的作用。早期营造的人工林,部分已进入抚育间伐,更新采伐利用阶段,仅1996年六队的
农防林就抚育间伐新材100 立方米。由于红光农场林业经营时间比较短,且多为单层林份,幼
龄林多,为此每年只有少量采伐,平均在300 亩左右,年采伐量在450 立方米左右。

   全民义务植树绿化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4 单位:株



植林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5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