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业生产第一节 粮油酒加工 1986年至1992年的3 月,粮油加工厂是红光粮贸公司(后粮油经销公司)下属的两个车间,
即面粉加工车间和豆油加工车间。1992年4 月,农场进行机构改革,将粮贸公司划分为两个独
立核算的单位,分别是粮贸公司和粮油加工厂。孙信成任粮贸公司经理,刘方明任粮油加工厂
厂长,两个单位一个支部,张永利任党支部书记。
1993年2 月,粮贸公司又更名为农工商总公司,陈立君任总经理,朱佰林任副总经理。粮
油加工厂更名为粮油经销公司,孙信成与齐化一先后任经理。
1994年1 月,农工商总公司又更名为粮油经销公司,乔殿武任经理。原粮油经销公司更名
为粮油加工厂,齐化一、陈长江先后任厂长。
1995年1 月,赵瑞昌任场长助理兼粮油经销公司经理,范忠信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到2000
年,尽管公司名称几经更换,但粮油加工厂一直是公司的下属所辖车间。
一、粮油加工
农场粮食加工主要是面粉加工,1981年11月建成的粮油加工厂面粉楼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
加工设备为1978年生产的复合型600 型磨及普通粉生产线一套,面粉单班年生产能力3600吨,
生产人员14人,另有面粉仓储库500 平方米,可仓储成品1000吨,副产品200 吨。粮油加工厂
普通粉的生产持续了14年,至1995年,经总局、分局批准决定对红光面粉厂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改造后的面粉加工设备使用CD2 型磨,综合出粉率为74%,面粉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品
种有标准粉、特1 粉、特2 粉,改变了品种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弱、生产能力低的现状。
始建于70年代初期的制油车间建筑面积为600 平方米。榨油技术设备曾进行过两次技术改
造。第一次是1985年,70年代初期使用的机器设备是螺旋式手工人力加压挤榨方式,火炕蒸坯
子,这种笨重滞后的制造工艺持续了15个年头。1985年进行了更新换代,使用新型90型液压榨
油机15台,因厂房窄小只安装使用了6 台,有拉链烘干机1 台,预压机1 台,五联打压泵2 台,
对压坯机2 台和全套豆油水化设备。更新后的榨油车间,几年榨等内豆的品率都在13.5%以上
(净油),破瓣豆的出油率也在12%左右(净油)。第二次是1987年,由于大豆外贸出口的数
量较大,外贸出口精选下来的破瓣豆数量也很多,需要加工增值,场外来料加工的也为数不少,
总计需要加工大豆1000吨以上。班次榨油不足100 公斤的榨油车间明显暴露出加工能力不足的
现象。1987年农场向管局提出扩建榨油车间的申请,希望能通过投资低息贷款或补偿贸易等形
式为农场解决25万元资金。这项设备改造于1988年9 月动工,历经2 个月的时间设备改造完成。
改造后的榨油车间面积是1040.4平方米,设备除安装180 型液压榨油机20台之外,又改造了原
有的制油工艺流程,并增添了初清筛、软化器和二道提升机等附属设施。不仅劳动生产环境得
到改善,生产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出油率也提高了很多,出油率可达13~14%,班产豆
油770 公斤。
二、白酒生产
制酒车间占地360 平方米,采用曲子制酒工艺烧制,自己培养菌料,以PH值8 的水质,
优质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要原料。70年代,在当时设备非常简陋的条件下,烧制的“红丰牌”
白酒,不仅在东北三省有相当的销售量,还远销首都北京等大中城市。当时的生产规模日产白
酒500 公斤,车间主要负责人韩永春,技术员许文政。进入80年代,为适应制酒工艺的新变化,
粮油经销公司委派孙忠文和董国发去广州学习糖化酶制酒的新工艺,新的制酒工艺的采用,大
大地提高了生产的产量。1996年至1999年加工厂阶段性烧制白酒35.6吨。2000年,制酒厂连同
有关设备转卖给个人。
面粉豆油白酒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16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