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红砖生产
第二节 红砖生产
制砖厂自1985年至1988年的2 月,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农场安排留守人员。1988年3 月,
经农场党委例会研究决定,委派高云龙调任砖厂厂长。多年停产的企业,一经运转起来面临着
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红砖产量低、质量差,市场开拓能力弱。新的一届领导班
子上任后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改进红砖的原料配方。原来红砖的配方是20%的沙子,20%的
煤灰,60%的土。生产出来的红砖抗压系数低,职工俗称其为“核桃酥”。高云龙带几个技术
人员亲自到海伦一砖厂、二砖厂和东方红公社砖厂学习考察。回来后将原料配方为75%的立碴
土,25%的煤灰。每窑口装坯两万块。二是改进运土设备,实施全程机械化,变原来的人工挖
土输送为机械推土,机械供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是处理解决了南窑进水、
降低消耗窑温的问题,用推土机推土降低窑周边的工作场地,以提高窑的基础。并重新规划维
修了制砖生产线。四是请来能工巧匠,引进技术人才,从海伦二砖厂请来退休技术工人,参与
砖厂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攻关,解决了生产中许多关键性难题。
至此,砖厂开始逐渐步入正轨。1989年当年生产红砖450 万块,经质检部门质量检验,产
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海伦一塑料厂盖宾馆和家属楼全部使用农场制砖厂的红砖,施工单位是
齐齐哈尔省三建公司。这也是农场红砖生产第一次走出场门,进入建筑市场参与竞争的开始,
这一年砖厂历史第一次经营实现利润。
农场砖厂经过1988年这次较大的技术改造,不仅改变了红砖的物理性能,提高了产品质量,
还降低了煤耗。1992年以后孙克夫任砖厂厂长期间,还进行过一次较大的设备更新工作。第一
项更新是更换了制砖生产线第一道搅拌机的动力输出电机,将原来的50千瓦电机换成100 千瓦
大电机,提高了动力输出功率,增加了吞吐能力。第二项是新建设架棚60栋,达6000平方米,
主副架沟30条,达3000平方米。同时还革新改造了制砖厂的工艺流程,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
建设,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直到1997年末个人买断砖厂,其间共计投资近40万元。砖
厂的生产能力较之90年代初期提高了一倍,年均生产红砖700 万块,最高年份生产880 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