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产品销售

第七节 产品销售



一、乳品销售

  乳品厂自1987年建厂至1998年对外租赁,乳品销售经历了畅销、旺销、滞销和清欠四个阶段。

乳品厂建厂时,恰逢乳品市场最红火的时期,地方乳业尚未形成规模,捷足先登的红光乳
品在省内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1987年至1990年是乳品销售的畅销阶段。农场与和平乳品厂
联营生产的全脂加糖奶粉,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在市场上享有很好的声誉,非常受顾客
的欢迎。这4 年间,年均销售量500 吨左右,最高销售年份的1990年达536 吨,创产值268 万
元,税金14万元,纯利润27.1万元。

1991年,乳品厂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与东北农业大学郭明若教
授合作相继研制出加锌粉等八个系列品种,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群体。特别是1992年乳品厂
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其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产品品种日趋适应市场需求,销售也呈现出旺销
的态势。至1993年,年均销售量1000吨,最高年份达1992年销售量为1100多吨,创产值近500
万元,税金近30万元,纯利润达128.7 万元。

1993年末至1994年初,乳品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萧条景象。各地区盲目上乳品设备,使产
品产量大增,终于导致了乳品的超饱合,形成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乳品的滞销又带来了一系
列的联锁反映,许多奶牛户因奶资不能及时兑现而卖掉奶牛从事其他职业,有些单位甚至出现
杀牛卖肉的现象。乳品厂处在一个两难境地:大量的乳品积压在库卖不出去,既使卖出去的乳
品,货款也迟迟不能兑现;另外就是奶牛滑坡,奶源数量大减,乳品加工业出现开工不足。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农场及时采取了几点措施,试图挽救乳品厂经营不景气局面。

1993年11月19日上午,场长李光耀、书记倪明勋到乳品厂进行现场办公。经研究决定成立
乳业集团总公司,形成贸工牧一体化的新格局。乳业集团总公司下设两个公司,两个工厂。即
畜牧公司、经销公司,乳品一厂、乳品二厂。新的经营体制,乳品销售完全由销售公司负责,
工厂产品按产地批发价卖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可根据市场价格进行销售。销售网点归销售公
司管理。销售公司在银行单独立户,银行结算。这种新的运营机制,以“销”字当头,以销促
产,产销相接。工厂集中精力抓生产管理,抓提质降耗工作;销售公司集中精力抓销售,并及
时向工厂提供市场信息。

这次现场办公会议,还出台了面向全场,广招能人的政策,允许并鼓励全场职工、干部外
出设点,进行乳品销售。对销售人员也采取了一些新的促销手段,销售员工资与乳品销售挂钩,
每销售一吨粉兑现工资50元。1994年未,乳品厂出现建厂以来第一次亏损,亏损额达87.2万元。

1994年末,销售公司运行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能够彻底挽救乳品滞销的局面,各销售网点
赊出产品金额达万元,仅经理张术军就赊出产品30多万元无法返回,农场对其采取离职清欠的
处理决定,销售公司至此解体。同期,乳品厂临危机换将,刘新学调任场长助理兼乳品厂厂长,
付峰、李华先后调入乳品厂任销售副厂长,李之国任生产副厂长。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销售形势,
乳品厂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乳品兴衰,销售第一,确定了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坚持以
销定产,销售部门要一手抓销售,一手抓清欠的基本工作思路。就销售工作重点抓了两点:一
是建立领导包片责任制。按照分工付贵峰负责省外销售,即陈洪才负责河北、山西、河南三省,
赵忠辉负责山东、浙江、江西三省,马占一负责广西、福建两省;李华负责省内销售,即孙惠
勇负责吉林省延吉经贸公司,徐忠河负责省哈尔滨市。二是对销售员由过去的包片销售改为定
点销售。要求各省销售员将家搬走,建立大本营,确定销售点。乳品厂产品直接发到网点,销
售员为第一责任人,其目的是控制乳品赊销问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乳品赊销起到一定
的抑制作用,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乳品滞销的局面,滞销一直延续到1996年末。

1997年3 月,乳品厂租赁给农垦乳制品公司。乳品厂的领导离职清欠,按清理资金比例提
成提取工资。

二、粮油供应与销售

1986年以来,粮油加工厂生产的面粉、豆油主要是满足本场职工家属的供应。面粉供应量
每年在800 ~1000吨左右,豆油供应每年在3 ~5 吨左右。剩余产品用来与场外调剂口粮及各
生产队春播、秋收时职工食堂集体用餐使用。全场的粮油供应仍由粮油经销公司负责,职工凭
供应本购粮油。粮油实行定量供应,按照职工从事不同的工种确定不同的供应标准,多者每月
22.5公斤,少者每月15公斤,豆油每人每月0.25公斤。儿童按年龄确定供应标准。

1989年,针对各单位出现的各类专业户以及停薪留职职工的出现,根据管局粮食管理的有
关决定,农场专门下发了新的粮油供应办法。办法中规定:场内外农业人口一律执行粮油成本
价。供应标准是:成人每月15公斤,儿童按年龄供应。退休工人月定量19.5公斤、离退休干部、
停薪留职职工及待业青年月定量均为18公斤。享受议价粮油供应的每月15公斤。粮食价格:面
粉每公斤0.76元,食油每公斤3.30元。粮油倒挂改暗补为明补,由职工所在单位对面粉每公斤
补贴0.39元,食油每公斤补贴1.70元,直系亲属的粮油补贴,没有工作的由有工作一方单位负
责。

1993年2 月至1995年4 月,由于生产队农业改革不断深化,土地出租实行“三田制”,即
口粮田,承包田和市场田。粮油公司在放开粮食管理市场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粮油的供应方
式,取消了供应本,改为议价供应。

1994年,农场对职工粮油实行限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其供应范围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
直属部门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各生产队在职干部和离退休人员及家属。供应标准是:
面粉1 ~2 口人每月1 袋(25公斤),3 ~4 口人每月2 袋(50公斤),5 ~6 口人每月3 袋
(75公斤),以此类推。豆油除正常供应外,元旦、春节每口人供应2 公斤。供应价格是:面
粉每公斤1.70元,豆油每公斤8.2 元。

1995年生产队取消口粮田,5 月份恢复粮油供应,重新使用供应本,并改变原有的供应标
准。变原来的按工种及年龄供应粮油为按人头供应,每人每月15公斤口粮,豆油每人每月供应
1 公斤。粮油均为平价供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6年末。

在1995年后,由于南方几个省市粮油的涌入,粮油公司的产品销售受到很大的冲击,产品
一度出现滞销。公司在保障全场职工粮油供应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面粉厂设备技术改造,努力
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外部市场的销售量,每年
都向场外销售面粉300 吨左右。其中1997年销往哈尔滨市面粉400 吨,2000年又以易货贸易的
方式,与七台河市粮煤交易,销售面粉300 吨,豆油60吨。

三、白酒销售

粮油公司生产的白酒由于价格适中,口味醇正,年度生产的10~20吨左右的白酒都被各生
产队职工食堂、商业网点及饮食服务业购销一空。

四、副产品销售与供应

粮油公司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麦麸和豆饼两种。麦麸年平均产量在1000吨左右,最高年份
的1990年产量达1300吨。豆饼年均产量在600 吨左右,最高年份的1989年产量达800 吨。副产
品的销售工作成为公司的重要生产项目。

1988年至1993年前后,公司的副产品一直坚持先满足本场的饲料供应后再向场外销售的原
则。饲料的供应在管理上从1986~1993年由农场粮食管理部门统管统销。对公有牲畜、禽类所
用饲料,由农场粮食部门定额调拔,对私养牲畜、禽类所用饲料实行定量供应。1994年开始饲
料供应由生产加工单位直接销售。为了鼓励职工从事养殖业,以支撑乳品业的发展,1986年以
来,农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饲料供应优惠政策。供应方法是按每个养牛户交售鲜奶数量决定供
给饲料的数量,标准是每吨奶供应饲料500斤,供应饲料品种采用3 :5 :2 标准,即麦麸30%、
玉米面50%、豆饼20%,价格执行平价供应。1993年改为由市场价与平价的平均价格供应,供
应品种和标准不变。

粮油公司多年来尽管隶属关系多变,但一直都设有销售科(股)直接负责副产品的销售工
作。以下是麸子和豆饼的对外销售情况:1986年至1994年的9年间,共生产麸子10800吨,1995
年至2000年间生产麸子850 吨,总计生产11650 吨。销售平均价格为700 元1 吨。销售区域较
广,其中本省内销售7500吨,主要是海伦、绥化、望奎、大庆、伊春等地。省外销售4150吨,
其中辽宁省瓦房店1100吨,辽宁省朝阳市3050吨。

1986年至1995年10年间生产豆饼6800吨,1996年至2000年生产豆饼2705吨,总计生产9505
吨。销售平均价格1600元1 吨。省内主要销往海伦市、绥化市和扎音河乡4000吨;省外销往吉
林辽源饲料公司1000吨,广东顺德4505吨。

五、红砖销售

1986年以后,农场砖厂在经过两次较大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后,其产品质量和生产能
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年生产能力在700 万块左右,供应农场各单位和职工新建住宅及附近村民
基建用砖。

场内红砖销售主要有三次大的销售期。第一次是1992年前后,其中1992年当年农场改建危
房210 户,每户设计面积4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九队搬迁工作也在这一年,64户搬
迁户都分配到各生产队并住进新的居民小区。当年砖厂销售红砖近600 万块。第二次是1994年
前后,农场新建教学楼和职工培训中心及各单位办公室、供水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总计达5000
平方米,销售红砖近400 万块。另外场部地区新建居民小区近3000平方米,销售红砖200 多万
块。笫三次是1998年至2000年,农场粮油经销公司建两栋库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楼,液态奶
基地等建筑达5000平方米,场部地区地下排水等工程达1000平方米,销售红砖近500 万块。

场外红砖销售占的比例也较大。由于红砖质量不断提高,加之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销售
渠道较为顺畅。周边的陈家店、双河、景家店等林场都使用砖厂的红砖。对于距离较远的地区,
砖厂采取贴费销售的办法,吸引着海伦市爱民、胜利公社也到农场购砖。在绥棱县的林星公社,
砖厂设点销售,委托销售员,建立销售点,仅1996年至1997年两年就售出红砖近200万块。1998
年砖厂卖给个人经营,原砖厂厂长孙克夫个人买断后又持续几年生产,2000年前后因红砖滞销
而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