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商业一条街
第四节 商业一条街
1991年9 月,农场在商业一条街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建起农贸交易市场。1993年9 月,
借鉴邻近兄弟单位的经验,开办了红光大集,定每月逢“八”为大集日,利用农贸交易市场的
方便条件,每月三集,招来四面八方的经营者,邻近海伦、绥棱等市县的经商者也前来赶集。
最多时达4000人,最少也有1000人。上市摊床200 ~300 个。上市商品花样繁多,随行就市。
大集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都在早6 点钟开业,到下午6 ~7 点钟结束,经营额最多时达12万
元,最少时也有2 ~3 万元。大集的开办,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满足和方便了农场人民和附近
村民的生活需求。1999年,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农场投资8.6 万元将农贸市场搬迁新址。
商业一条街是农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宏观象征。始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商业街,原
来只是国营商业一枝独秀,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一些远见卓识的经营者,抓住了投资的最好历
史机遇,按照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在这条街上建起个体私营商品楼房12栋,商品门市房66
栋,建筑面积达15000 平方米,个体经营项目种类繁多。
个体经济的崛起,对国营商业造成强烈的冲击,1996年商店第一次出现亏损,是年全场4
个分店包括场部地区的第一门市部全部作价转让给个人。至此,农场商业成为个体经营的一统
天下,形成了集商、饮、运、服、修、加等功能完备的商业区。在这条街上有各类批零商店38
个,从业人员112 人;饮食服务业21个,从业人员84人;服装加工、各类维修点22个,从业人
员76人;美容美发、照相、文化娱乐场所16户,从业人员18人;从事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的3
户,从业人员达10人。商业区正在成为农场与周边乡镇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职工自营经济
商品生产的集散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