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

第十三章 水利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



一、治涝

1986年前的十多年,农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扎音河涝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取
得了较大的成绩。从1986年开始,农场利用上级拨款、自筹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的
投入资金,重点对扎音河涝区分批进行治理。扎音河涝区总面积120868亩,耕地面积63197 亩,
占涝区总面积52%。主要分布在四队、十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十四队六个沿河单位。
1993年,农场根据现有土地状况,制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十年规划”,把农场低洼易涝地划分
为扎音河小区,水库小区,南古镇小区,陈家店小区四个小区分批进行综合治理。扎音河小区
包括四队、十二队;水库小区包括水库、五队、六队;南古镇小区包括十三队、十四队;陈家
店小区为农场十队、十一队。本着先除害后兴利的原则,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充分发挥资源
优势,采取了排水抗内涝,以涝治涝、旱田改水田等办法,结合修路、挖沟、植树,改善了耕
作条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87年,农场把十三队(南古镇)14940 亩低产田列为主要改造对象。对该队50个地号进
行了全面测量和规划。对耕地中有较大的坑泡地号采取挖大坑养鱼、填小坑扩大耕地面积的办
法,对低洼易涝地采取挖排水沟的办法,以彻底解决耕地积水内涝问题。当年完成排水沟3 条,
总长6000米,土方4 万立方米;截流沟2 条,总长1200米,土方15万立方米;农田路4876米,
涵洞6 座。通过治理,当年实现粮豆平均亩产111 公斤,打破了前13年平均亩产80公斤的记录,
一举扭转了连年低产亏损的局面。小麦平均亩产108 公斤,比前13年平均亩产增涨21%;大豆
平均亩产100 公斤,比历年平均亩产增长47%;玉米平均亩产200 公斤,比历年平均亩产增涨
75%。粮豆总产达1182 吨。

此后,农场逐年加大了改造力度,对十四队排涝工程进行了续建。在1992年,对南古镇涝
区工程进行了扩初设计。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对南古镇小区水利工程进行了两次续建,新建
干支沟10条、4.1 公里,完成土方29.3万立方米。

1994~1996年3 年间,完成了五队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中中低产田改造1.5 万亩,水
利设施投资68.9万元,开挖疏竣工程2431公里,完成土石方16.32万立方米。

2000年,农场对十队(陈家店)涝区进行了重点治理,新建排水干支沟12条,农田路7 条,
治涝面积1 万亩。

15年来,农场对涝区累计投资760 万元,完成土方261.65万立方米,建筑物153 座,治理
内涝耕地3.2 万亩。开发水田1500亩,涝区已成为农场的主要产粮区。

二、水库溢洪道加固工程

红光水库建于1970年,汇水面积37.5平方公里,设计库容495 万立方米,校核596 万立方
米,为小Ⅰ型水库。于1973年建成(土坝、放水闸已竣工)蓄水,当时建有临时溢洪道一处。
在1985年,通过上级拨款和农场自筹资金把溢洪道基本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特别是1991年
洪涝灾害严重,溢洪道两次引洪,水库溢洪道损毁比较严重。为了保证水库安全渡汛,1993年,
经上级水利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立项,农场以红场呈(1993)30号文件向绥化农场管理局呈报红
光水库溢洪道加固工程扩初设计,并申请列入1994年小水工程计划。

依据省水力勘测设计院《小型水库定型设计》,参照东方红水库、新曙光水库、红旗水库
等有关资料进行设计,溢洪道形式为宽浅式,引渠段120 米干彻块石,渐变段34米,陡坡84米
为浆彻块石,消力池、护坦、下游明渠设计参照总局设计院水库溢洪道定型图进行设计,消力
池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护坦是浆彻石,下游明渠干彻块石护彻。

溢洪道堰顶高程为22803 米,溢洪道堰宽30米,渐变段由30米渐变到15米,长度34米,陂
降1 ∶1000,陡坡长84米,坡降1 ∶10,消力池14米,消力坎高0.6米,护坦长12米,明渠213
米接主排干沟,坡降1 ∶1000.

校核洪水流量200 年一遇,其流量173 立方米/秒,设计洪水流量20年一遇,流量76立方
米/秒,水深1.4 米。

红光水库溢洪道设计由黑龙江省农垦设计院绥化设计分院设计,由管局水利局审核进行编
制上报,由农场水利工程队施工。

水库溢洪道加固工程于1994年7 月完成,共投资28万元。水库溢洪道的完成,确保了水库
的安全渡汛,为红光水库下游水库小区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水库灌区开发

水库灌区开发是水库小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借助于农场现有的水库进行水田开发。
水库灌区位于场部东1.9 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为600 米,南北长4200米,总面积3197亩,土质
肥沃,地形坡降在1 /500 ~1 /600 ,位于红光水库下游,南与新曙光水库接壤。

水库灌区工程在1988年由农场水利科设计组进行初步设计,通过1988年和1989年两年施工,
建成总干渠一条1.41公里,土方5700立方米;支干渠1 条,3公里,土方1.78万立方米;斗渠6
条,1.96公里,土方5000立方米;泄洪闸1 座,过水涵洞3 座,跌水1 座,开发水田260 亩。

1992年,在原有基础上,由黑龙江省农垦建筑设计院绥化分院对水库小区农业综合开发建
设进行了扩初设计。

(一)设计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P=80%;灌区内部灌排水设计20%,5 年一遇;建筑
物设计10%,十年一遇。

(二)水利工程布置

灌区下游为新曙光水库上游,最高洪水位214.5 米。因此,在灌区下游设防洪堤一条,设
计标准5%,二十年一遇。堤长125公里,最大堤高3米,堤顶宽6米,迎水坡1:2.5 ,被水坡
1:2 ,堤底清基深0.33米。

灌渠由红光水库供水,自流灌溉,渠道选为干、支、斗三级布置。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
干支渠道沿等高线布置,斗渠垂等高线布置,灌区内共布置干渠1 条,支渠6 条,斗渠21条,
总长度16851 米,土方48674 立方米。

排水工程布置按干、支两级布置,灌区排水以排入新曙光水库为承泄区,共布置主排干沟
1 条,支排23条,总长10641 米,土方量72120 立方米。

灌水渠道和排水渠道相邻布置,相邻6~8米作为田间道,主农道共布置3条,长12510米,
土方量94500 立方米。

水库灌区共布置分水闸7 座,涵洞30座,渡漕1 座,建筑物的设计一是参照黑龙江省水利
勘测设计院1985年7 月编制的《渠系建筑设计》资料进行水力计算和造型设计;二是根据黑龙
江省水利专科学校编制的《渠系水工建筑物工程图集》和东北农学院的定型设计图。

在施工中先干渠,后支渠,先上游,后下游,建筑物工程与土方工程同时进行施工,由农
场水利工程队负责专业施工,根据农场多年的气侯特点,工程安排在4 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进行。
到2000年共投资80万元,开发水田700 亩。

四、四队灌区开发

农场四队位于扎音河北岸,总面积18697 亩,占红光涝区总面积15.5%,耕地面积6699亩,
占红光涝区耕地面积10.6%。80年代中期,农场对四队涝区的治理以建排水沟,加固堤防为主,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地势平坦,内涝仍十分严重。1988年,农场提出了以涝治涝,兴建
水田的设想,以彻底解决四队的涝情,并开始进行初步设计规划,最初设计为井灌,但由于当
时资金不足以及设施不配套等原因没有进行开发。

1990年,农场编制了《红光农场扎音河小区农业综合开发任务书》,计划在1991年至1993
年重点解决旱田改水田的问题,在扎音河涝区的第四生产队进行水源建设,完善水利配套工程,
发展灌溉。将四队灌区分为南北两大灌区,南灌区建提水泵站一座,进行提水灌溉;北灌区建
设水库一座,运用自流灌溉。

提水泵站于1990年开始投入建设,设计流量为0.682 立方米/秒。泵站按4 台机组设计,
平时用2 台作业,2台备用。装机总量为88千瓦,可灌溉水田6000亩。扎音河最大洪水流量264
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3 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为0.5 立方米/秒。经过反复观测
计算,可以满足灌溉设计流量。水泵选用无锡水泵厂生产的12HBC240 型混流泵,设计转数
为980 转/分,小时出水量780 立方米,每台水泵配一台22千瓦的电动机。1991年,配套建设
了3.5 公里泵站输电线路。

由于在1992年调整的小区综合开发项目计划中删去了四队小型水库建设项目,为适应需要,
保证水田用水,在1993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中,新增建一个小型蓄水池。当年建成,完
成土方793 万立方米,蓄水量36万立方米,可调解泡田1125亩。并于当年建成干渠2.85公里,
土方7.39万立方米;支渠6 条,5 公里,土方10.55 万立方米,建筑物17座(涵洞14座,节制
闸3 座)。

四队灌区随着泵站和蓄水池的建设,逐渐完善其配套工程,截止2000年,共完成渠堤34.6
公里;建筑物46座,其中桥1 座,涵19座,其它建筑物6 座,闸22座,累计投资243 万元,已
开发水田8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