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管理
第四编 企业管理
第一章 计划财务
第一节 计划管理
一、工农业生产及基本建设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以编制制度内的工农业生产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每年从第四季度开始,各
基层单位按农场要求提报下年度的生产计划和固定资产购置、建设计划,经各业务主管部门审
查,提出各业务分管系统的计划建议书,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提交农场领导研究,审定上报。
待上级下达计划控制指标后,计划部门编制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农场在广泛征询各业务
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计划进行最后的敲定后,分解下达到各基层作为指导或指令性计划
(一)工农业生产计划
工农业生产计划具体内容有农业生产队利费税收缴标准,作物播种面积,粮豆总产及上交
粮指标;场直企业单位产品产销量,利润指标;事业单位经费补贴指标;
1986~1993年间各年度欠款回收指标。从1994年开始,农场成立清欠组织,清欠指标单独
以场文形式下发。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下达,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过程,它的规范性、制约性也有
着截然的不同。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时代,农场对各单位下达的生产计划都带有
强制性的指令性指标,农业单位的利费税标准,工业、企业的利润指标,一经下达,就必须严
格执行。就连播种面积,上交粮指标,农场都通过下达生产计划加以控制,以确保三大作物的
比例。在大豆市场行情较好的90年代初,如小麦完不成指标,只能用大豆顶替定购粮指标;在
强力推进扩种玉米面积的时期,农场成立监督落实组织,收获前组织人员调查核实各单位玉米
落实面积,完不成任务的必须用大豆顶替定购粮指标。90年代中后期,农场才开始对生产计划
的约束性有所松动。一般都是下达指导性的生产计划,各单位可以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自由地
调整种植业结构,允许家庭农场什么挣钱种什么,按市场需要来安排自己的种植项目。农场的
计划也只是按照市场、效益、服务以及作物的合理轮作,资源合理利用等原则,来指导和服务
于职工。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
根据上一年各单位的申报,主管部门的审核,农场集中研究确定,上级审批后,每年的年
初,农场都对各单位下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按照投资项目、资金规模、资金来源等因素,确
定建设工期及项目负责部门及责任人,年末由建设科对各项基本建设工程进行验收。
80年代,农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交由场内的工程建设单位完成,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
带有保护性的措施,没有很好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相反的却给工程建设的质量、成本都
带来诸多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场对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都推向市场,按照工程建设的招投
标制度,来确定施工建设单位。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1991~2000年有三期农业开发项目
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从1991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项目为扎音河小区低产田改造。改造
面积1.3 万亩,计划总投资200.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6.55 万元,银行贷款47.52 万元,
企业自筹8604万元。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完工验收的具体项目:
(1)水利措施完成124.46万元。其中:渠系土方量27.5万立方米,工程造价65万元;桥
29座,涵洞5 座,工程造价59万元。
(2)改进农业措施购农机具7 台,投资51.17 万元。
(3)造林0.1 万亩,造价4 万元。
(4)对2.5 万亩农田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投资17.14 万元。
(5)前期工作费投资3.34万元。
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间为1995年。项目为一队、五队小区1.5 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计划投资159.5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7万元,农业银行贷款30万元,企业自筹72.5万元。实
际企业自筹102.5 万元,农行贷款30万元没有到位。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的具体项目有:
(1)水利措施投资68.9万元。其中:开挖疏竣工程24.31公里,完成土方量16.32万立方米,
投资31.6万元;修建涵洞17座,造价18.7万元;修建机耕路17公里,完成土方7.77万立方米,
投资18.6万元。
(2)营造防护林0.05万亩,造价4 万元。
(3)购置农机具16台套,投资81.1万元。
(4)实施科学种田,推广大豆三垄栽培,玉米精量点播等农业新技术投资55万元。
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是1996年,项目为2 万亩草场建设。计划投资130 万元。其中:国家
投资59万元,农行贷款30万元,企业自筹41万元。具体工程项目有:截流沟8.5 公里,土方量
4.25万立方米,投资10.63万元;干支渠19.38公里,土方量10.75万立方米,投资26.88万元;
购置农机具10台套,投资62.49万元;建造200平方米畜牧站一个,房屋及设备投资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