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干部离退休
第五节 干部离退休
2000年底,建国前参加工作的23名老干部全部离休,其中易地安置5 名。建国后参加工作
的干部也有128 名退休,其中易地安置10名。
一、老干部工作
自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历届农场党委一直都
对老干部工作非常重视,始终坚持“三个不变”。即班子变对老干部的重视程度不变,体制变
老干部管理机构不变,经济形势变老干部的各项待遇不变。15年来,农场领导班子几经更迭,
但对老干部工作从不放松,农场党委一直把老干部工作纳入日程,放在手上。每年至少召开专
门研究老干部工作会议一次,每月听取老干部科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汇报。
农场党委不断强化老干部科专职机构的建设。1989年,农场在没有成立老干部科之前,安
排一人专门负责老干部工作,负责老干部活动室的管理。1991年3 月,农场在机构改革过程中,
决定成立老干部科具体负责老干部工作,杨连忠为第一任老干部科科长。另外还配置一名工作
人员。1996年退休干部也统归老干部科管理,农场又增加一名工作人员。多年来,机关尽管几
经改革,精减机构,裁减冗员,但老干部科这个专职机构一直处于加强的部门。
老干部是农场的宝贵财富,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
识和实践经验,农场党委非常注意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农场许多改革措施的出台,方针
政策的制定,涉及场计民生的重大举措,一般都提前征询老干部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为
使老干部“老有所养”,农场党委注意解决落实老干部的“三个待遇”,特别是医疗待遇的落
实。1997年,农场职工医院专门增设一名医护人员,负责老干部的治病就医工作;专设一间老
干部病房,配置必要的诊疗器械;专设一名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每年组织一次老干部健康检
查,及时准确地掌握身体状况,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及老干部分布
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医药费管理办法。为便于管理,老干部实行定点开药及诊治,药费全额
报销。易地安置及居住的原则上每年按1500元核定,对特殊的急重危难患者,按发生费用可超
限度报销。另外在生活上坚持从优照顾,如优先安排老干部疗养,优惠供应粮油米面,优先保
证工资发放等等。每逢节日或老干部的生日,农场党委还责成老干部科赠送给老干部称心如意
的礼物。每当老干部集体野外郊游或下基层巡视,农场都及时安排车辆,做好服务性工作。
为使老干部“老有所乐”,农场党委注重加强了以老干部活动中心为载体的阵地建设。
1983年,农场只有30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室,随着老干部科工作范围的增大以及干部人数的增
加,原有的活动室面积已经满足不了活动需求。1993年,农场又投资近万元,改建一个130 平
方米的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动迁农场的图书阅览室和资料室,改建后的活动中心总面积达190
平方米。老干部及退休干部活动中心设有棋类室、台球室、阅览室等。1992年,在农场的支持
下,老干部科还组织离退休老干部义务修建了500 平方米的门球场。1998年,由于基本建设需
要,原机关办公室及门球场动迁,农场组织机关全体干部义务重建一处门球场,新建的门球场
地设施一应俱全,条件得到了改善。
为适应农场改革建设需要,农场党委还侧重抓了“老有所为”工作,多次组织老干部下基
层搞调研达200 多人次,写出调查报告及合理化建议20多份。1998年,农场邀请离休老干部董
继富参加农场党委组织的“四个教育”报告团,对全场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教育,
爱岗敬业教育和爱国爱场教育,在全场巡回报告多次,听众近千人,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1991年后,还成立了“四支队伍”。即“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社情监督队伍、理论宣讲
队伍和宣传报道队伍。1992年以来,“夕阳红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二十多台,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老干部都会奉献一台精彩的节目,还下厂下队巡回演出十余场,受
到职工的好评。1995~1997年,针对职工反映粮食收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老干部社情监督组
义务在粮贸公司坐班检查,跟踪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很好协调兼顾了职工与
农场的利益关系。退休干部吴玉发挥了宣传骨干的作用,多年来笔耕不辍,经常向农场电视台
和《农垦日报》投递稿件,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另外农场还成立了“两个协会”,
即关心教育下一代协会和门球协会。董继富、刘才等老干部每年都要到农场的中小学校进行专
题讲座,特别是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中,都要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青少
年继承先烈遗志,勿忘报效家乡。
二、易地安置与回访
截止到2000年,易地安置老干部2 人,易地定居3 人,其中黑龙江省3 人,辽宁省2 人。
易地安置老干部名录
程春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七星泡农场。
冷占宽:辽宁省鞍山市。
易地定居老干部名录
贺文礼:辽宁省铁岭市。
肖贵文: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李国财:黑龙江省肇东市。
对易地安置及易地定居的老干部,农场党委采取“保工资、保医护,定期走访慰问,处理
好老干部死亡及善后工作”等办法,认真落实老干部政策。特别对落实“老有所医”这项工作,
农场党委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以确保落实到位。场内的老干部实行定点医疗,实报实销。
农场每年核定给医疗单位12万元,另外储备6 万元为重大疾病治疗基金。对易地安置及易地居
住的老干部,每人每年按1500元核定,特殊疾病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由医疗储备基金中列支。
另外,农场对易地安置的老干部享受场内老干部的同等待遇,每逢节日都要邮寄慰问金,按照
上级文件规定的交通费和特需费660 元都坚持及时地邮寄给老干部,十几年来从未拖欠过老干
部的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
老干部的回访慰问工作也是农场党委关注的重点。1998年,家住九三分局七星泡农场的老
干部程春林患脑出血,农场党委委派场领导李韧、董波及老干部科的同志亲自到家中探望。老
干部科长张淑杰两次陪同程春林及家属去哈尔滨治疗。同年,家住肇东市的老干部李国财患脑
梗塞住院,农场党委又委派老干部科张淑杰两次去肇东市探视。李国财因常年患病家中经济状
况较差,农场还送去钱款以解燃眉之急。多年来,农场领导及老干部科科长共走访慰问易地安
置和易地居住的老干部近20人次。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老干部思想反映和生活状况,为有针对
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离休老干部名单
董继富 李国财 程春林 陈连壁 王 江 闫海庭 高学谦
边振惠 刘宝森 张泽录 肖贵文 贺文礼 吴海峰 冷占宽
王彦友 张志军 王明珍 刘 才 刘景泉
享受老干部待遇的人员:刘泰山 王富加 马凌云 王林
三、退休干部工作
退休干部的管理在1990年前由所在单位负责,为使退休干部也能按规定享受待遇,1991年
以后加强了退休干部的管理,归口由老干部科统一管理。采取的是老干部科集中指导,所在单
位具体管理的办法。
在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农场党委对老干部给予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尽农场最
大承担能力落实有关的干部待遇。1994年后,一部分不到退休年龄的干部在改革过程中成了编
余人员。农场对其中年龄偏大又无生活来源的下岗干部,视不同情况给予100 ~300 元的生活
补助金。对55岁左右的副科级以上干部按政策给内退,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干部按工资的
100%发放。
退休干部,几十年来为开发、建设农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党的宝贵财富,农场党委十
分重视退休干部工作。在1996年将退休干部纳入老干部科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同年又建立130
平方米的退休干部活动室,内部增设台球、棋类等娱乐设施。场部地区退休干部较集中,除依
据各自的爱好参加“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文体活动外,老干部科还定期组织一些统一的活动。
各基层组织还充分发挥退休干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环境治理、治安调解、党风廉政建设等
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农场机关还成立了退休干部党支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农场“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大部分都是退休干部党支部成员,他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