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党的组织建设

第二节 党的组织建设



1986年以来,农场党委在抓党的组织建设上,一直将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抓好基层的组织建
设上,特别是注意基层班子的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命、考核等项工作。在选拔任用方面,改
革原有的用人办法,采取干部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使一部分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脱颖而
出,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1987年,全场整党工作结束后,党建工作逐步转入了经常性建设轨道。为巩固整党工作成
果,促进党建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和规范化,农场党委特别重视并提出加强“六项制度”建
设:一是学习制度。农场党委成立了“中心理论学习组”,由党委宣传部制定每季度的学习重
点,每季度初集中学习2 ~3 天。基层支部建立“三会一课”制度,即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
会;支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每月一次;党课教育每两个月上一次,教材由纪委、组织、
宣传等部门统一编写。每月5 号为党课教员集中日,由农场组织集中培训。二是民主生活会制
度。要求各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组织部、纪委派员参加,会后报原始记录。三是
党员汇报制度。要求党员每2 个月向支部或党小组汇报一次思想工作情况,反馈群众的意见和
呼声。四是党员联系户制度。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联系册。五是党内监督制度。
定期听取监督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六是建立“五簿三册”,促进各项制
度落实。“五簿”即支部党员大会记录簿,支委会记录簿,党小组会记录簿,党员功过记录簿
和党内监督记录簿。“三册”即党员名册(含党费交纳登记在内),非党积极分子名册和党员
联系户名册。

同年,农场党委对基层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由组织部编制了《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目标
管理考核标准》,并在全场制定了统一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图版式样,使党建工作向规范化方
向迈进了一大步。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支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1989年党委制定了《加强党
建工作的若干制度》。要求党委成员和场行政领导建立抓党建责任制:党委成员和场行政领导
负责抓好所分管战线内的党支部建设工作,要基本熟悉各支部情况;一年要参加1 ~2 个支部
的民主生活会,帮助支部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人要抓一个党建工作联系点,年
终要写出有指导性的调查报告。支部书记守则:凡是党委或部门召开的支部书记会议,必须按
规定准时到会,不经许可不得找人顶替,迟到早退累计三次以上者,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会
议要求反馈的材料、报表必须按要求准时上报,迟报者要给予批评、通报;支部书记离开本单
位,必须到组织部请假,由主管场领导准假,回岗后要及时消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委每
季度召开一次基层党支部书记会议;基层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小组长联系会议。

为适应现代化农业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1991年,农场党委采用数量化管理手段,将党建
工作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就党建而抓党建”,孤立地看待党的
组织工作的弊端。按照《红光农场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达标实施方案》的要求,包括党的组织
建设、作风建设、支部建设及廉政建设等项指标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占总指标30%的比例。
双文明建设达标活动的开展,初步建立起“围绕经济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进经济发展”的
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基层党组织的“评先创优”是农场党委1987年在全场逐步推行的,1991年后形成制度。随
着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其活动不断补充新内容,提出新的标准,促进了基层党组织“保垒作
用”及党员责任意识的不断加强。1991年,农场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内涝灾害,给麦收工作带
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损失,为加强抗灾自救,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农场党委要求各支部开
展好共产党员“奉献月”活动,号召全场党员要发扬北大荒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
用,带领全场职工抗大灾,夺取大丰收。全场各支部围绕“奉献月”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支
援,做到有人出人,有物出物,形成全场同舟共济的壮观场面。这次活动的开展,对全场党员
及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一次实战拉练,涌现出抗灾抢收先进单位11个,抗灾抢收模范164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