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会
第七章 群团组织
第一节 工会
到2000年末,全场在职工会会员数2512人,双退会员数743人,农场工会配主席1人,
副主席3人,编制4人。科队级工会组织26人,工会小组121个,专职工会干部6人,兼职工会
干部20人。工会积极分子726人。由于历届工会工作者的努力,2000年农场工会被绥化农垦工
会评为先进工会。
一、建设职工之家活动
1984年5 月1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做出决定,要在3 年时间内,把全国所有的基层工会组
织全部建成“职工之家”,总局、分局农垦工会也相继下发了《整顿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职工
之家活动方案》,据此,农场工会立足自身的改革建设,强化四项职能,开展了建家活动。
为了推进建家活动的开展,1985年后,农场工会在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1)
制定了《红光农场工会目标管理实施办法》,使全场工会工作逐步转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目
标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劳动竞赛、阵地建设、女工工作、安全生产、扶贫工作
及开展活动等15个方面,作为基层党支部及工会主席的年终考核硬性指标。(2)加强了基层
各单位的活动室建设。农场各基层单位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慢,大部分单
位没有像样的活动场所。因而“三室、二场、一队”建设成为了制约建家活动的重要因素。为
尽快解决阵地建设问题,农场工会在征得党委同意和支持后,采取四项强力推进措施,即(1)
对建家活动开展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建家活动开展不好的单位,年终不能被评为先进单位,
书记、队长也不能被评为“先、优、模”。(2)在阵地建设上采取农场逐年建设,基层单位
积极投资,场工会协助建设的办法。据不完全统计,场工会在1984~1987年总计投资近2 万元,
为各单位购买各种乐器、体育器材、图书、电视等用品。(3)对工会干部实行业务培训制度。
农场工会组织全场基层工会主席两次前往建家活动开展较好的铁力、绥棱农场参加学习,并建
立基层工会主席每月5 日的例会制,学习工会专业知识,提高工会干部的专业素质。(4)建
立健全了各项制度。1984年以来,农场工会先后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民主大会的逐级审
批制度,职工代表培训制度,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视察制度,集体合同落实情况向
职代会报告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民主管理信息台制度,职工代表值班制度和办事公
开化制度等。
1987年,距离全国总工会提出的建设“职工之家”的日程表已为期不长,农场部分基层单
位仍然是起色平平,对此,农场党委再次将建家工作摆上日程,要求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
并批转了场工会《关于验收职工之家的标准》。农场首次经过验收的“合格职工之家”有11个,
分别是一队、二队、三队、五队、粮贸公司、物资科、基建公司、商店、医院、一中、林场。
尽管农场在开展建家的活动中发展不够平衡,质量也不很高,但对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逐步
建立和完善农场民主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单位的文明(厂)队建设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
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建家活动还培养了一大批熟悉业务,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会干部。15年来,
涌现出优秀工会干部81人,工会积极分子726 人次,评出先进工会102 个(次),工会小组79
个(次)。
二、职工疗养
农场职工疗养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场工会在组织职工疗养工作中,一直坚持“四优先”
的原则:一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老工人优先;二是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及老教
师优先。三是劳动模范,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优先;四是职业病患者,在同等条件下年龄较大
的职工优先。1986年,疗养地点以太湖疗养院为主,1991年后增加了秦皇岛疗养点。从1986年
至2000年,农场工会已安排职工130 人去疗养点疗养。
职工疗养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8 单位:人
0000135;[/$$p]
三、民主监督与管理
工会的四项职能之一是维护职能,这是工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会这种职能是通过民主
管理这种方式来履行的。15年来,农场工会在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延伸配套
了其它民主管理形式,使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截止到2000年,农场已召开了七
届三次代表大会。
在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方面,场工会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开好职代会。1982年农场一届二次职代会通过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规定后,
农场逐渐形成了职代会每四年换届召开,每年召开一次,各基层单位的职工民主大会每年召开
1 ~2 次的制度。1988年四届一次职代会通过了《场长负责制工作细则》和《职工代表大会工
作细则》,场长与工会主席签订了“双保合同”,审议通过了干部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
度、场长与职工代表协商对话制度以及职工住房改革方案。1991年场工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
《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以及《科队级职工民主大会程序》。此后,农场工会的民主管理工作逐
步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轨道。1993年的五届三次职代会,进一步完善了职代会的五个专门委员会,
产生了生产经营管理委员会,民主评议监督委员会,提案审查委员会,生活福利委员会和职工
教育委员会。农场的职代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程序,会议的质量在逐年提高,专门机构的工作
职能在逐年强化。为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从1994年开始,农场工会提出并实施开好职代
会的“四个保证”工程:即保证会议早通知,使基层各单位提前做好代表的酝酿选举及思想准
备工作;政策早出台,使职工提前介入参与农场大政方针的制定;提案早征集,全面反映职工
的呼声和要求,充分体现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代表早培训,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增强代表
的参与能力和决策水平。
另外,场工会还重视开好三个会:一是各单位要开好职工大会,选好代表;二是开好职工
会前的筹备会,搞好培训;三是开好职代会期间的提案解答会,搞好对话。农场职代会后,工
会组织职工代表巡回检查,主要是检查职代会提案的落实情况。
四、基层职工民主大会
1986年以后,农场工会在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
转向规范基层单位的职工民主大会工作上。加强了基层单位工会主席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会组
织的参政议政能力,正确履行其监督行政领导,审议企业重大决策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1991年,工会制定了《科队级职工民主大会的程序》,进一步规范了职工民主大会的筹备、审
批、召开以及今后组织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各项程序,从而使科队级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
轨,这是场工会加强对基层民主大会指导和监督的规范性办法。1994年,农场对基层单位的民
主大会实行双审批制度,即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方案要经过农场体改部门的审核把关,以确保
政策的正确性;会议材料及程序由工会审核以确保会议的合法性。
五、配套民主管理
1986年后,场工会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对场级领导干部一直采用发测评票
的方式进行定性评议。1986~1994年,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评议
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科队级单位也按此办法评议干部,然后将评议结果上
报农场组织部,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依据。1995年后,农场采取主要领导在职代会向职工代表
作述职报告、各基层单位领导在职工民主大会上向职工作述职报告、机关科室领导向机关大会
做述职报告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1987年,农场工会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度。即对不召开职工民主大会的单位年终不能被评为
先进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也不能评为“先优模”。
1988年,农场建立和制定了《场长与职工民主管理协商对话制度》。同年3 月11日,场长
关忠贤与部分职工代表首次进行对话。场长针对职工反映的50条“难点、热点、焦点”问题面
对面向职工代表一一作答。对话会提高了农场办事的透明度,增强了职工参与意识。会议后全
场上下形成克服困难、同舟共济的预期效果。这是一次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益尝试。
1989年,农场工会在加强基层工会小组建设工作中,开展了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场职工
就经营管理、小城镇建设、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150 多条合理化建议,其中有十几条被农场采
纳。这种办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各级领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同时也增强了职工民
主管理企业的参与意识。
1994年后,场工会建立了职工代表团(组)长会议制度。即在职代会闭会期间,涉及到与
职工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通过召开代表团(组)长会议进行决议。同年,建立了党政工联席
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管理机制建设。农场因增缴“畜牧发展基金”、“环境建设基金”
等方面曾多次召集会议,正确行使了审议企业重要决策的职能。
1999年,建立了《职工代表巡视制度》。规定每月由职工代表轮流值班,半年进行一次集
体巡视,开展民主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检查工作。为尽一步完善这种制度,
场工会建立了《职工代表值班责任制》,作到“三到、四清、二反馈、一记录”。即听取职工
反映到班组、到户、到人;对本单位阶段工作安排、双文明建设进展情况、群众议论和关心的
焦点问题清楚;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反馈职工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及时详细地向职工反馈领导
班子的决定;记录好值班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事例。同年,根据上级的安排意见,农场建立
了场务、队务公开制度,这是民主管理的新形式,农场在实行政务公开过程中,总结了“一加
强、两监督、五种形式、四个延伸”的经验。“一加强”即加强领导:“两监督”即职工代表
的群众监督和纪委的组织监督:“五种形式”即职代会和民主大会形式,图板、电视相结合形
式,公开竞标形式,竞聘上岗形式,临时性情况随时公开形式。“四个延伸”即向企业改革发
展的重点,职工群众特别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生产经营管理的难点、私营企业延伸。
六、职工教育
场工会一直非常重视职工教育工作。根据工会自身的特点及时代赋予工会的新要求,选择
职工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在配合行政搞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工会抓职工教
育的特点,将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中。
1986年以来,场工会一直将“四有”教育作为职工教育的重点。1987年,农场工会发放
“四有达标”手册3637册,使全场职工基本做到人手一册。同年的10月份,场工会举办一次职
工“学习时事政治、工会知识大奖赛”。干部组杨录、尹天武、张丽辉分别获一、二、三名;
工人组董涛、卢学彬、韩桂荣、吴剑飞分别获一、二、三、四名;孙运增等28人获纪念奖。
1988年,场工会配合行政农业体制改革工作,对职工进行更新观念教育。场工会转发了
《体改办关于红光农场三队105名职工与土地脱钩的调查》下发到各基层工会,教育职工要以
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庭院经济,为分离职工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场工会还利用
《工会信息报》这块宣传阵地,开辟“致富信息”、“技术讲座”等栏目,对职工进行市场经
济、科技致富等方面的教育。
1990年,依照全国总工会《关于在企业职工中进行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的通知精神》,
场工会利用一年的时间,对职工进行一次系统教育。这次教育以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
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认识国情、增强职工主人翁意
识和弘扬北大荒精神为重要内容。这项系统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读本》、《职工哲学读本》、
《基本国情读本》、《中国工人阶级》四本书为基本教材,突出了“历史与国情,建设与改革,
传统与使命”为学习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全场性地职工系统教育。在开展活动过程中,
场工会注意与宣传部、团委等有关部门的配合,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提高职工队伍
的整体素质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职工“冬训”工作是农场在70年代开展的,80年代始终坚持的,90年代不断完善和创新的
职工教育的好办法。1994年,农场开展了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以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为目
标,抓好干部、职工培训工作的“科技之冬”活动。这次活动规定了农业技术员要达到中等专
业以上水平,农业职工要基本掌握11项技术措施等9 个不同岗位培训的目标;确定了集中办班,
电视讲座,分层次培训的系统教育方法。这次教育时间长达1 个半月,集中办了9 个学习班计
150 个课时,各基层单位利用夜校的形式办了农业职工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达到500 课时,
受训职工达3000人。
1999年,场工会为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根据绥化垦区工会
《关于认真组织工会干部和职工开展“三学”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场开展“三学”(即学
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业务知识)活动,并制定了《开展“三学”活动实施方案》。
15年来,农场工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文艺汇演、专题演讲、知识
竞赛、有奖征答、职工体育活动以及书法、美术、篆刻等文化体育活动,以达到淘冶职工情操,
寓教于乐的目的。
七、劳动竞赛
1986年以来,场工会每年都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农场成立以场长、
工会主席为组长和副组长的劳动竞赛委员会,负责全场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工作,办公室设在
场工会,工会的生产干事具体负责文件的起草,竞赛内容确定以及指标下达等项工作。基层各
单位也相应地建立劳动竞赛指导小组。15年来,农场劳动竞赛的内容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最初
的劳动型向科技型转变,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纯阶段性的劳动竞赛向全场各行业、
各领域延伸;由单纯的物质奖励转向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领域不断扩展,方法不断创
新。
农场较为传统的竞赛办法是以“优质、高效、安全”为内容的麦收劳动竞赛。割晒车组、
收获机械按车型制定不同的作业标准及定额,每三天实行“进度奖”。阶段作业结束后,评出
“总进度奖”。为鼓励晒场多交粮、交好粮,开展了“优胜晒场奖”,为减少粮食损失,增强
各生产单位“龙口夺粮”的积极性,开展了“优胜生产指挥小组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麦收
工作的前三名获得此荣誉。
1987年后,竞赛增加了许多内容。为强化管理,降低成本,1987年开展了“管理杯”竞赛
达标活动,第五生产队成为亩成本最低的生产队;1988年,农场在生产队开展了“贡献杯”竞
赛活动,其内容主要是完成利润指标的达标竞赛,第六生产队被农场评为夺标生产队。1990年
农场继续开展了各项作物全面创高产、粮食单产登台阶的“丰收杯”竞赛活动。竞赛分山上片
和山下片制定了小麦、大豆五种考核指标。三队小麦亩产达550 斤,农场给予特殊奖励。1991
年农场遇到严重涝灾,给麦收带来较大困难,农场为增强全场职工抗灾自救的信心,开展了抗
灾抢收“特殊贡献奖”竞赛活动,在这次抗灾抢收工作中成绩特别突出的三、四、十一、十二、
十三、十四队六个生产单位,农场给予“贡献奖”。
1994年后,农场开展的“贡献杯”竞赛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对按时间要求完成利费税
收缴指标的,对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定购粮任务的,都作为“贡献杯”竞赛内容。由于各单位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农场开展劳动竞赛的内容、方法都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
各单位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场工会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八、先优评比
先优模评比工作由农场劳动竞赛委员会负责,办公室设在工会。具体的评比办法是:农场
级的先优模数量、比例由场工会按照各单位经营状况和企业特别制定分配名额,经场劳动竞赛
委员会审核,然后向各单位下达指标;对做出特殊贡献的干部、职工,竞赛委员会可根据其贡
献实际,申报一定级别的先优模;分局级以上的先优模,一般都是由上级工会分配指标,农场
劳动竞赛委员会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分配给贡献较大、效益较高的企业和个人,然后逐级上
报审批。近几年来,从上而下的分行业、分战线评选推荐先优模的情况较多,给工会的劳模档
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新课题。一般说来,场工会对行业、战线评选的先优模,按下降一个级别
作资格认定。
九、自营经济
农场的自营经济起步于职工的庭院经济。
1984年前,职工的庭院经济尚处于自然的发展阶段,一般经营规模都很小,大部分产品供
职工家庭自给自足。从业项目也不多,主要是采集业和编织员。山上片依山傍林的几个生产队
职工利用农闲时节,采集猴头、蘑菇、橡子、蕨菜等山产品,割苕条、苫房草等换点零用钱。
1986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队兴办家庭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富余劳动
力和闲余劳动时间明显增多,庭院经济作为一项开发型的产业,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农场不
失时机地抓了庭院经济的指导、扶持、鼓励工作,从而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为了加强对庭院经济工作的领导,农场注重抓了组织落实工作。1984年,农场成立庭院经
济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场工会,农场抽调较熟悉棚菜经济的林业技术员张兆辉负责此项工作。
各单位也相继成立了以基层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庭院经济领导小组。全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局
面。1989年9 月,农场成立了庭院经济指导委员会,由农场场长任主任,工会主席任常务副主
任,主抓庭院经济工作,其他三名副场长任副主任,分战线抓庭院经济工作。工商局、办公室、
生产科、武装部、农机科、畜牧科、工业科、计财科、劳资科、团委等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为指
导委员会的成员。从此,庭院经济工作形成条条战线有人抓,个个项目有人管的局面,并呈现
蓬勃的发展态势,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从业人员逐年增多,庭院经济已成
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庭院经济与扶贫工作相结合
农场由于基础较差,职工家庭生活一直很贫困。1986年3 月工会在全场职工生活状况调查
中了解到,全场低于总局确定的贫困线以下的职工家庭近300 户,农场已是未被列入总局23个
贫困场之外的贫困场。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同年5 月,农场下发了由工会起草的《关于庭院
经济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抓的决定》,决定中要求各单位要深刻认识两项工作相互依存的关系,
抓扶贫工作离不开庭院经济,搞庭院经济又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并采取“一扶”、
“五帮”的推进措施。“一扶”即思想上扶,“五帮”即资金、技术、信息、项目、销售上帮,
以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
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工会的扶贫资金,是启动庭院经济的重要渠道。1985~1987年,场工会
为部分贫困职工发放无息贷款5 万多元,扶持250 户,全场共发展奶羊3000多户,奶牛1100多
头。1994年6 月,为配合总局工会“9513”扶贫工程的实施,帮助农场贫困职工发展庭院经济,
在总局工会设放扶贫贷款26万元,农场配比14万元,合计扶贫资金40万元的基础上,场工会制
定了具体的贷款发放办法,启动了“9513”滚动扶贫工程,这项贷款的投放重点是三队、十一
队,然后是一队、二队、六队、七队、加工厂、建筑公司、砖厂等单位的贫困职工。
为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1988年农场发放奶牛贷款60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数额。同时场工
会还增投了近万元的无息贷款,发展大鹅2000多只,肉、蛋鸡1000多只,培植木耳菌1100袋和
2500段木耳椴,肉兔3000只以上,塑料大棚1000平方米。
2 、庭院经济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
庭院经济由最初的发展雏型到成为农场的支柱型产业,一直与畜牧业的发展相伴而生。
1986年,第三生产队人称“老病号”的职工仲兆发饲养奶山羊由穷变富的事例,给了场工
会及职工极大的启示。农场工会及时地总结和推广了这个典型,并撰写了《饲养小奶羊,成就
大文章》的经验材料,作为分局向总局首届庭院经济工作会议推荐的大会交流经验性材料。至
此,畜牧业出现很强劲的发展势头。1987年仅三队奶山羊就发展到1000多只,交售鲜奶总收入
近10万元,平均每个养羊户收入800 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队”。
为了将庭院经济推向新的阶段,1992年在五届二次职代会上,场长关忠贤所做的工作报告
中第一次提出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脱贫致富和奔小康的启动点,使之形成滚动扩张的势头,并
强调指出庭院经济是农场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经济建设大合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中,要把畜牧业发展作为突破口。要求各级领导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纳入工作日程,提供全方位服务。并提出庭院经济力争实现“3 、29、3 、”发展目标,即实
现总产值300 万元,全场纯收入200 万元,从业户均收入900 元,从业人均收入300 元。场长
的工作报告,不仅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促使庭院经济工
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自1994年开始,农场每年都下达庭院经济生产指
标。做到庭院经济指标与其它经济指标“四同时”,即指标同下达,工作同布置,考核同进行,
年终同验收。
1987~1994年的8 年间,是农场乳品厂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并以极大的牵动力吸引和拉动
着农场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奶牛业出现了大发展。全场奶牛存栏最高年头达2180头,形成
“羊打江山牛坐殿”的局面,为了推进庭院经济龙型项目的大发展。农场对庭院经济的指导和
服务方面,提出了“三优先”和出台了十项优惠政策。
“三优先”:
(1)在庭院经济发展项目上,鼓励和支持职工优先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发展奶牛业。
(2)工会“9513”扶贫贷款,优先贷给发展奶牛的专业户。
(3)对外地来农场投资搞养殖业的,优先安排畜舍及放牧草原。
十项优惠政策:
(1)对外地来农场从事畜牧业的,养殖奶牛5 头以上无偿使用房舍,并享受职工的福利
待遇。
(2)奶牛养殖户,农场负责供应平价混合饲料。每交售4 公斤鲜奶供应1 公斤混合饲料。
1994年奶牛饲料实行鲜奶上交与饲料地挂钩的办法。即每上交08吨鲜奶给一亩饲料地。成母牛、
育成牛和犊牛每头分给一亩饲料地。
(3)对离开土地专门从事奶牛、黄牛等养殖业的(奶牛5 头,黄牛100 头,绵羊50只,
母猪5 头,商品猪20头以上的)视为专业户,只交养老金和待业保险金,不交停薪留职费。
(4)合乎养殖专业户条件的,享受农场粮油供应标准,并享受平价粮油价格。
(5)农场闲置的厂房,优先租赁给职工从事养殖产业,对生活困难的可暂借用给职工使
用。
(6)从事养殖业的可免费享受农场提供的技术服务及信息咨询等。
(7)各企业经优化组合下来的老弱病残职工从事养殖业的,免收3 年的工商管理费,并
享受养殖专业户的各种待遇。
(8)奶牛饲料地各单位划给临近村屯较近的、条件较好的地块,场部地区各单位无耕地
的在临近耕地划拨。
(9)饲料地的价格只收税费部分,不收利润。
(10)有条件的单位要划定放牧区,不加收草原管理费。
为了推进庭院经济向规范化发展,1994年庭院经济工作作为基层工会主席五项重点工作的
其中一项考核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农场(1994)1 号文件规定,凡正职领导兼任工会主席的,
增加本人工资的20%,作为工作补贴。同时,场工会还下发了庭院经济生产指标,对基层各单
位庭院强化领导,1998年一直隶属工会的庭院经济办公室改为非国有经济办公室,在机关单设
编制,安排专职干部负责。同年在农场职代会上,场长孙信成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非国有
经济作为农场调整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措施来抓,当作职工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来抓。并要求
各单位在发展特色上作文章,实行一队一品,一厂一策。职代会结束后,下发了《黑龙江省红
光农场关于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决定》,决定中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目标,实施战略以及各项
优惠政策又作了进一步的规定。至此,非国有经济成为农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各
单位聚精会神抓这项工作,促使非国有经济出现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产值、收入成倍增长,
基本实现“半壁江山”的发展格局。
十、职代会
(一)三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1986年7 月19日至20日在场部召开,历时2 天。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108 人,列席代表33
人。大会主席团由各方面代表17人组成。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号召全场职工要充满信心,发挥
农场优势,在开始实施“七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年里,力争开好局、起好步、为农场
“七五”经济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场长关忠贤所作的题为《发扬“愚公精神”,
振兴红光经济,把农场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工作报告,听取了工会主席李国财作的《二届职工
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的报告,审议了副场长田丰作的《关于理顺家庭农场的意见》的报告,
审议通过了《工副业生产单位经济责任制及奖惩办法》、《红光农场“七五”规划》及《提案
解答报告》。
(二)三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1987年3 月3 日至4 日在场部召开,历时2 天。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共计137 人,特邀代
表9 人。大会主席团由17人组成。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要求全场职工以新的观念和精神面貌,加
快发展商品经济,加快兴场富民的步伐。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场长关忠贤所作的题为《深化改革,
努力增产节约,为促进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副场长田丰作的《
关于理顺家庭农场》的报告和副场长刘景山所作《经济责任制奖惩办法》的报告以及《提案解
答报告》
(三)三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1987年9 月16日在场部召开,历时1 天。会议审议了劳资科长张家乐作的《职工升级方案》
报告,计生办主任孙朴成作的《计划生育若干规定》,审议场长关忠贤所作的题为《部分违纪
职工处分问题》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代表审议通过了“决议提案检查监督落实委员会”、
“劳动保护生活福利委员会”、“红光农场考工评级和录用人员招考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
《1986年适当解决部分职工工资问题方案的决议》《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规定的决议》、
《恢复王云田固定工身份的意见的决议》,《对违反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职工处理决定的决议》,
大会执行主席由李韧担任。
(四)四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1988年3 月10日至12日上午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半。出席大会的代表122 人,其中女代
表11人,大会主席团由各方面代表15人组成。大会听取并审议了场长关忠贤所作的题为《一年
来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回顾》的工作报告,会议还通过了“《红光农场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
方案》的决议”、“关于《转让职工住房实施方案》的决议”、“关于《场长工作细则、职工
代表大会工作细则》的决议”。这次会议,代表还听取和审议了农场制定的《干部管理使用制
度》、《场长与职工协商对话制度》以及场长关忠贤亲自做的《提案解答的报告》。会议的主
要宗旨是:实行场长负责制,进一步搞好党政职能分开,正确处理党政工三者关系,推行职工
代表大会制及逐步实行领导体制改革。大会号召全场职工,要在十三大精神指引下,团结一致,
为完成农场1988年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会议由李维勤致开幕词,由李韧致闭幕词。
(五)四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1989年3 月11日至12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参加会议的代表112 人,其中女代表7 人。
大会主席团由16人组成。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场长关忠贤所作的题为《抓好治理整顿,继续深化
改革,促进我场经济政治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农场财务工
作报告》、《提案解答报告》和《关于办好职工家庭农场的意见》三个决议。大会的中心议题
是进一步增强办好家庭农场的信心,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及措施。号召全场职工统一意志,统一
行动,团结一致,共渡难关,为完成1989年工作任务而努力。会议由副场长李维勤致开幕词,
工会主席李韧作闭幕词。
(六)四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0年1 月18日至19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出席大会的代表122 人,列席代表35人,
大会主席团由16人组成。本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并审议了场长关忠贤所作的题为《坚定
不移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满怀信心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通过
了《财务预决算报告》、《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工商运建服企业深化改革意见》
和《对违纪人员的处理意见》四份决议。这次大会主要是进一步推进农场的各项事业改革,规
范各条战线改革的步骤、措施及考核等。大会号召全场职工要继续发扬北大荒人精神,以压倒
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精神气概,为打胜90年代的第一场硬仗而努力奋斗。会议由纪委书记倪明勋
致开幕词,党委书记刘万军做闭幕词。
(七)五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1年1 月31日至2 月1 日在农场中学会议室召开,历时2 天。本届职代会选举产生代表
189 名,其中科技人员代表67名,占代表总数的354 %,管理人员代表96名,占代表总数的508
%,离退休代表3名,占代表总数的16%,工人代表93名,占代表总数的492 %。大会列席代表
30人,主席团由19人组成。会议由工会主席李韧致开幕词和闭幕词。会前经过1 个多月的提案
征集,共收到各类提案113 条,涉及7 个方面的问题。会议中代表们听取和审议了场长关忠贤
所作的题为《认清形势,突出重点,为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贡献力量》的报告,听取和审
议了工会主席李韧的《第四届职代会以来的工作》的报告,副场长乔殿武的《财务预决算报告》、
副场长范玉馥的《农业改革方案》、副场长刘景山的《工商运建服改革方案》,讨论和审议副
场长陈立君的《“八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场长关忠贤亲自做了《提案解答报告》。大会
通过了以上六个文件及报告。本次大会认真回顾四届职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与不足,号召全场
职工奋勇拼搏,实干自强,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贡献力量。
(八)五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2年3 月25日至26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175 人,列席代表46
人,特邀代表1 人,大会主席团由15人组成。会议按照程序分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两个阶段。
预备会议由工会主席召集并做会议筹备情况的说明。正式会议由李韧致开幕词。会议中听取和
审议了场长李光耀所作的题为《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在“奔小康”的旗帜指引下开创今年工
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副场长乔殿武、王建华、朱佰林、陈立君分别作的《财
务预决算报告》、《1992年经营管理方案》、《红光农场奔小康规划》、《上次职代会立案执
行情况审查报告及本次职代会立案情况的报告》。会议上通过了《场长3 %升级方案》。会议
中场长李光耀与部分职工代表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座谈与对话。
本次会议通过了“生产经营管理委员会”等4 个职代会专门委员会。大会的中心议题和主
要任务是充分发挥职代会参政议政的作用,围绕1992年工作任务和奔小康的总体目标,揽各路
之才,集群芳之智,为完成大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忘我工作。以改革统领全局,促进经营
机制得到新的转换,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奔小康。党委书记倪明勋做了总结讲话,纪委
书记刘海生致闭幕词。
(九)五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3年3 月9 日至11日在场部召开,会期3 天。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163 人,列席代表41
人,大会主席团由15人组成。大会的主要议题和任务是:听取并审议场长李光耀所作的题为《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开创经济建设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副场长乔殿武
作的《财务预决算报告》、党委书记倪明勋作的《1993年经营管理方案》。大会还听取和审议
了李光耀等5 名行政领导的述职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红光农场敬老院的决定》,通
过并确认了《乳品厂发生爆炸事故抢险有功人员受奖的决定》。会议中进行了民主评议场行政
领导干部,并向大会报告了评议的结果。李光耀场长向大会做《提案解答报告》。会议通过了
《场长工作报告》等四个决议。会议安排了4 个典型发言:十一队党支部书记闫勇作了《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我队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五队队长李志玉作的《强化管理,增
收节支,千方百计抓效益》、八队队长李树林作的《坚持农牧并举,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
济效益》、乳品厂厂长张铁福作的《狠抓管理措施,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的发言。
党委书记做会议总结讲话。会议由工会主席李韧致开幕词,副场长乔殿武致闭幕词。
(十)五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4年1 月13日至14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76 人,列席代表52人,
大会主席团由各方面代表15人组成。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听取和审议场长李光耀所作的题为
《深化改革,加速转制,推动农场经济的发展,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工作报告和副场长于再海
的《财务预决算报告》。会议中场长李光耀等6名行政领导做了述职报告,纪委书记杨录向大
会做了《关于民主评议场行政领导干部结果的报告》。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场长3 %奖励
晋级和事业单位2%升级人员名单”和《关于对李国海同志立功受奖的决定》,讨论通过了《场
长工作报告》等4个决议,党委书记倪明勋做了总结讲话。会议中向全场职工发出《倡议书》,
提出“垦区学红光,红光怎么办?”的课题,号召全场人民仍需保持和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本次大会由上届工会主席李韧致开幕词,新任工会主席李志玉致闭幕词。
(十一)六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5年2 月16日至17日在场部召开,历时2 天。本届大会选举产生代表204 人,列席代表
39人,大会主席团由16人组成。会议主要议题和任务是:听取和审议场长孙信成所作的题为
《加大改革力度,搞好二次开发,推动农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经济翻番,实现小康目标而努
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和副场长于再海的《财务预决算报告》以及副场长朱柏林的《1995年经营
管理方案》、副场长杨景春《红光农场2000年经济翻番奔小康规划》。于再海代表农场向大会
做了《提案解答报告》。会议由场长孙信成等4 名行政领导向大会作述职报告。会议由工会主
席李志玉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十二)六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6年1 月20日至21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出席会议代表197 人,列席代表38人,大
会主席团由15人组成。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场长孙信成所作的题为《求真务实,大干快上,为使
农场经济如期翻番,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转换经营机制和深
化改革方案》等5 个决议。场长孙信成等3 名行政领导作了述职报告,纪委书记闫勇代表民主
评议小组向大会报告评议结果。大会号召全场职工团结一致,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实现小
康目标而努力,会议由纪委书记闫勇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十三)六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7年1 月20日至21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出席会议的代表155 人,列席代表37人,
大会主席团由13人组成。大会主要议题是听取审议场长孙信成所作的题为《正视困难,振奋精
神,真抓实干,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红光
农场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等8 个决议。会议还进行了场工会代表职工与场长签订《集体合同仪
式》。场行政领导干部向大会进行述职,会议还就整理的提案向代表进行了解答。大会由纪委
书记闫勇致开幕词,党委书记杨录致闭幕词。
(十四)六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8年1 月10日至11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出席会议的代表154 人,列席代表35人,
特邀代表6 人,大会主席团由13人组成。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场长孙信成所作的题为
《以十五大精神为动力,认清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我加压,努力开创两个文明建设
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农机管理方案》等4 个决议;续签了3 年的
《集体合同》;行政领导作了述职报告;场工会向大会报告了六届三次职代会以来立案执行情
况和本次职代会立案情况的说明。大会由工会主席董波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十五)七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8年12月31日在场部召开会议,会期1 天。大会选举产生代表155 人,出席代表132 人,
列席代表24人,大会主席团由13人组成。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听取并审议场长孙信成所作的题为
《以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精神为动力,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工作
报告。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红光农场1999年深化改革总体方案》、《黑龙江省红光农场关于推
进小康工程的实施方案》等5 个决议。农场向大会报告了“招待费使用情况的说明”及《提案
解答报告》。推进小康工程是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会议由副场长李志玉致开幕词,副场长张
炳山致闭幕词。
(十六)七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1999年12月7 日至8 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参加会议的代表 人,列席代表30人,大
会主席团由13人组成。大会的预备会议作了增补职工代表的说明和调整职代会专门机构委员会
的报告。会议由副场长李志玉致开幕词,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听取和审议场长刘俊义所作的题为
《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迎接挑战,把一个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红光带入21世纪》的工作报告。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红光农场2000年改革发展方案》、《财务管理办法》、《红光农场2000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精准农业方案》等6 个决议。大会听取并审议了场6 名领导的述职报告,
宣布民主评议、测评干部的结果。党委书记杨录作了总结讲话。会议由副场长张炳山致闭幕词。
(十七)七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2000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场部召开,会期2 天。大会预备会议作了关于调整8 个专门委员
会的说明。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场长刘俊义所作的题为《转变观念,顺应市场,抓住机遇,加快
发展,为确保实现“十五”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工作报告。会议听取、讨论并通过了
《“十五”计划和2010年实现现代化目标规划》、《2001年改革发展方案》、《红光农场集体
合同履行情况的报告》等6 份决议。听取了刘俊义等场领导的述职报告及《提案解答报告》。
大会向全场职工发出号召:2001年是新世纪的元年,也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率先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年,全场职工要以主人翁姿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农场改革发展献计
献策。大会开幕词由副场长李伟宣读,闭幕词由副场长张炳山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