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第二章 文化
第一节 广播
1986年以来,农场的广播、电视业一直隶属党委宣传部。1992年,农场成立广播电视局,
宣传部副部长曲益德任局长,卢悦任副局长兼编辑。1994年,广播电视局作为行政科室单列。
1995年,卢悦任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宣传部只负责广播电视宣传导向的指导工作,日常行政
事务工作由广播电视局自行管理。
1986~1989年,农场广播站有一名负责人兼执机,一名播音员。各基层单位广播扩大器全
部配齐,农场广播站每天早5 点至7 点,中午11点至13点,晚5 点至9 点,按时转播中央台和
省台新闻,之后播放农场的自办节目。在场办节目中设立了《农村天地》、《学习节目》、
《文艺花絮》、《校园生活》、《先锋颂》等20个栏目,每年播出近百期。为了配合农场党委
的中心工作,还先后开办了《技术服务》、《工会信息》、《法在身边》等专栏讲座。每年播
出80多期。为了提高农场自办节目的质量,宣传部、广播部非常重视基层各单位的通讯报道员
的队伍建设,每年都要组织报道员培训班,聘请《农垦日报》的编辑和记者做专题讲座。农场
还对通讯报道稿件实行稿酬制度,截止到1992年农场电视台建立,共发放稿酬5600元。这些办
法的实施,对于提高报道员专业素质,保证广播站有充足的稿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场
自办节目的质量逐年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多彩。1992~1993年,卢悦、范波涛、霍春荣制作的
广播少儿节目两次获得总局广播电视优秀组合节目二等奖。1992~1994年,卢悦、范波涛和尹
淑杰制作的节目在总局广播节目评比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和一等奖。1998年,尹淑杰制
作的《闯市场的当家人》、《红光非国有经济占半壁江山》获绥化分局广电局优秀节目评比三
等奖,《接过勤俭这块传家宝》获总局广电局广播理论节目评比三等奖。
进入90年代,有线广播网输出功率低、信息传递速度慢、有线覆盖面小等特点,与职工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由于农场的有线广播一线两用,既是广播线
又是电话线,场内广播时间后才能将线路转到电话上,影响了信息传递。特别是这一时期无线
广播(收、录音机)的普及和电视机逐步进入家庭,极大地冲击了广播事业的公众地位。农场
广播站在调整场内新闻的播出时间的同时,及时地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基层各单位自办广播提供
安装修理服务工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