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影
第二节 电影
农场的电影事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传播工具,它为丰富农场
职工的文化生活和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放映的《
北大荒人》、《上甘岭》、《南征北战》等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影片,曾教育和激励着几代人为
农垦事业的发展而不懈的奋斗。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的普及,农场的电影事业受到极大的冲击,电影队放映场次和
观众上座率开始逐年下降。1986年,农场同意了场工会对俱乐部、电影队进行改革的提议,实
行投标选拔、承包经营的办法,原电影队的5 人都递交了投标书和承包方案,经评议最后由张
晓冬、卢悦两人中标,承包了电影队和俱乐部。在设备管理上,场俱乐部有35毫米放映机两台,
16毫米放映机5 台。1986年,对放映室投资近万元进行设备维修和室内整修。1994年,投资近
万元对俱乐部进行维修,新安装座椅1000个,大厅四周安装吸音装置,各式灯光一应俱全。在
放映工作上,场部地区固定放映,另外在七队、十一队、十三队设三个固定放映点,分别由阚
兴江、曾宪和、李军三名放映员负责包片放映。在影片供应上,1986年前由总局电影公司哈尔
滨分公司负责供片,1986年以后,一直在海伦市电影公司租片。场电影队负责影片的租借及各
放映点的工资分发工作。
1987年,农场为尽一步挽救电影事业,以红办字[1987]第4 号文件,要求各单位全年放
映电影不少于40场,每场电影增收电影费4 元,并强调此项工作由各队主要领导和工会主席亲
自抓好。农场尽管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但仍没能有效控制电影事业急剧滑坡的情况。到
1989年,电影队基本处在断断续续的工作状态。许多放映员另求它业。1994年俱乐部经过维修
后,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为活跃农场职工节日期间文化生活,放映最新影片及贺岁片。1997年庆
祝香港回归之际,红光工商局出资用个体放映机放了两部影片,从此以后电影全部停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