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群众文艺
第五节 群众文艺
农场的职工业余文艺活动,由各级工会组织负责领导,场工会配备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具体
负责此项工作。职工业余文艺形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场工会牵头组织安排的大型群众
性活动,一种是以基层单位组织安排的小型文化艺术活动。职工业余文艺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
阶段。1986~1989年,主要以节日秧歌汇演,灯光晚会,冰雕展览等全场性艺术活动为主;1990
~1994年,主要是阶段性的举办歌手大赛,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等文艺活动为主;1995~2000
年,主要是农场骨干企事业单位以培养创造企业文化为内容的文化艺术活动。
1986~1990年,是农场节日期间职工文艺活动的鼎盛时期,不仅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而
且规模之大,参与人之多,质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共组织迎新春文艺汇演3 次,大秧歌
汇演4 次,举办冰雕艺术展2 次,灯展1 次,举办书法、美术、篆刻艺术展3 次。仅1987年元
旦春节期间,就举办了五次大型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元旦前夕举办了“红光农场首届书法、
美术、篆刻作品展”,参展作品200 余件,大部分展品都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其中国志文的一
幅书法作品被推荐参加管局工会举办的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春节团拜举行全场性的秧歌汇演,
全场共出20个代表队,服装新颖,阵容壮观,吸引了场乡观众五千余人。汇演结束后,有6 个
秧歌队自发的走访与农场邻近的3 个林场,部分秧歌队还自发的相互走访演出,极大地丰富职
工节日期间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农场的节日气氛。春节前还举办了大型迎新春文艺汇演,
全场共有15个单位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了汇演。“正月十五”举办了大型的花灯展,各单
位选送作品200 余件,场直单位还集体制作大型作品10余件参展,晚上8 点钟,有7 支场直单
位的秧歌队参加了“元宵节花灯、秧歌、焰晚会”。7 只秧歌队走家串户,载歌载舞,鞭炮齐
鸣,场部俱乐部门前礼花冲天,五彩缤纷,场部地区成了“不夜之城”。元宵节过后,场工会
组织了农场的首届象棋擂台赛,吸引了各单位的40余名象棋高手参赛,交通科的张亚雄夺得首
届象棋擂台赛的冠军。
1991~1995年,农场大型的文化艺术活动逐步减少,特别是改变了活动集中在元旦、春节
两大节日期间的做法,而代之为小型的“迎春晚会”。1991年举办的“家庭演唱会”,1992年
举办的中老年健身操大赛,1994年的交谊舞大赛,1996年的二人转汇演和青年歌手大奖赛,引
起广大职工群众的极大兴趣。这期间,由于农场党委有意识的加强了引导和示范工作,一个职
工群众自娱自乐式的“广场文化”、“家庭演唱会”在一些基层生产队应运而生。第四生产队
职工自发组成秧歌队,年青人学练交谊舞,生产队为支持和鼓励这项活动,购置了卡拉OK音
响设施,农场党委书记杨录曾多次应邀参加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农场特色的广场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
1997年后,农场党委在创建企业精神,提升企业文化活动中,要求各单位开展好职工的业
余文化活动。农场还投资10万多元购置了管弦和民族乐器,重点武装了农场中小学、医院、乳
品厂等文艺骨干较集中的骨干企事业单位。农场以企业为依托,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业余文艺
宣传队伍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97年,农场举办了一场“庆七一、迎回归”环城赛跑和大型灯
光文艺晚会,是此期间最隆重的一次文艺活动。
另外,在职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有三件事应着重提及:(1)1991年分局举办“丰收
杯”文艺汇演,农场组团参加。吴清兰创作了《龙口夺粮》舞蹈三部曲,李江创作了《风雨同
舟》小品,张玉海创作了《大老车》京东大鼓,刘明海创作《建房不忘党恩情》群口快板,卢
悦创作的《真诚的回忆》歌曲等参赛曲目,其中吴清兰获创作奖,林桂艳、王丽丽获表演奖,
刘颖、林桂艳获编导奖。(2)退休教师陈宝祥曾被辽宁省“中国东方书法家协会”授予“中
国东方书法家”荣誉称号,他培养的学生陈红在2000年全国“汉堡杯”书画大赛中获三等奖。
(3)原学校教师国志文,几十年苦心钻研书法,多习柳、赵碑贴,对书法有独到见解。其作
品曾在全国多家刊物上登载,在不同级别的书画展中获得大奖。参加中国临沂“书圣杯”国际
书法大赛中获奖,入选全国首届硬笔书法艺术精品展。在中国硬笔新秀书法大展中获铜奖,在
《党在我心中》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大展中荣获
成年组金奖。作品入选《硬笔书法录精品大全》,传略被《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