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
第三章 教育
1986~2000年,农场教育发展大体上分两个阶段。
1986~1992年为教育稳步发展阶段,全场拥有一所初高中体制健全的完全中学,一所单一
的初中和十七所小学。由于教学力量分散,条件简陋,且多数大学实行复式教学,规模不等,
管理上实行双轨制(即教育科与连队共同管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993~2000年是农场教育飞速发展阶段。8 年间,农场加大了对教育改革的投资力度,先
后于1992年、1994年共投资500 多万元,建起了两幢面积分别为3200平方米和4000平方米的中
小学教学楼。在绥化农管局率先实现了网点合并、集中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学完善了理、
化、生老三室,并新建了语音、劳技、微机新三室,实现了多媒体电化教学。小学拥有48台座
微机室,功能齐全的电教室,和集会议活动于一身的多功能活动室。中小学各类实验室开课率
达100 %,设备标准达省Ⅱ类标准。初步形成了以教学区为主,服务区、运动区、景点区为辅
的现代化教育网络新格局。中、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达100 %,初高中为上级各类学校直接
输送学生达2000余人。中小学校先后被评为总局规范化建设一类学校。红光小学1995年被总局
命名为“双全学校”和省级标准化小学。15年里,教育系统共获总局以上先进集体奖励8 次,
被评为总局级以上先进个人12名。
1993年,职业高中开拓办学新思路,在原有土木建筑、农机、畜牧、裁剪班基础上,同省
民族干部管理学院、密山成人中专联合办学。开设经营管理、畜牧兽医、畜产品加工3 个专业
班。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农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致富的带头人,为农场四化建设贡献
了力量。
15年里,农场成人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从1989年起,成教科先后同省农业广播学校、省党
校联办了五期农机、中文、财会在职函授大专进修班,为农场培养了316 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
业领导干部。全场扫盲工作1997年经省验收合格后,加大了巩固力度。普及了初等教育,达到
了《黑龙江省初等义务教育基本要求》,小学生辍学率为零。1997年非文盲率为100 %,率先
在绥化垦区成为无文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