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卫生防疫 1986年以后,农场均设有专职卫生防疫人员,负责地方病防治、公共卫生、食品卫生、计
划免疫、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工作人员有安久涛(1986~2000)、付连柏(1987)、宋开武
(1988~1998)、董伟华(1988~2000)。
一、地方病防治
大骨节病是农场较严重的地方性疾病,发病特点为关节肿大,变形,有疼痛感,严重影响
人民的身体健康。1989年,农场抽查了3100人,有大骨节病316 人,患病率10%,以九队、十
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为高发区,患病率为22%。6 月15日,总局卫生处来农场检查地
方病工作,普查了十二队、十三队小学,发现患大骨节病的学生占总数的60%,引起总局的重
视。同年7 月9 日,管局地方病防治会议在农场召开,把地方病防治工作纳入了农场今后卫生
工作的重点。农场成立了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和地方病防治办公室。通过对病区水质检验,发现
水中大肠杆菌超标,含铁0.85~1.04mg/L,高于国家标准14.4倍,含猛0.42~0.5 mg/
L,高于国家标准4.5 倍。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水质改善、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硒不足等综
合性防治措施。坚持每年对3 ~16岁儿童口服亚硒酸钠,以补充硒不足,并在1990年和1992年
间首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三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三队进行改水。打深水井4 眼,铺设输水
管道9072延长米。到1998年6 月完成了全场水质改造工程,共打100 米以下深水井15眼,盖井
房15座。对13个供水站安装了除铁、除猛、过滤等上水处理设备。全场15个居民区都用上了自
来水,水质检验均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在1995年的大骨节病普查中,查出患病人数593
人,患病率5.1%,明显低于往年,其中儿童发病Ⅰ度334人,Ⅱ度14人。在2000年的地方病普
查中,全场有大骨节病人420人,其中Ⅰ度208人,Ⅱ度164人,Ⅲ度48人,患病率3.1%,自
1998年后无新增病例。
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粗脖,以下简称“地甲病”),也是农场较常见的地方病。1987
年农场对地甲病进行普查普治,共查出地甲病人995 例,患病率8.43%。通过口服碘油胶丸治
疗,治愈860 人,治愈率86.43 %。在之后的防治工作中,加强了食用碘盐的监测管理工作。
1995年,对农场地甲病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复查,共查出地甲病人35例,患病率0.29%。其中有
新发病例14例。通过调查,原因是住户对碘盐保管不当,碘摄入不足所致,均给予了碘油注射
治疗。在1998年后进行的地甲病普查中,没有新发病人,地甲病在农场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爱国卫生运动
1986年以来,农场坚持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
委员会,办公室在防疫站。各单位齐抓共管,大除“四害”,灭鼠药物春秋两季发放,主要进
行了“二管五改”工作。“两管”即管水、管粪。“五改”:即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
炉灶、改环境,并加强了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的监督力度,对饮食服务业等定期检查,对从业
人员定期体检,并发放健康证,无证不准上岗。
三、传染病防治
通过预防免疫,改水治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治理,加强传染病管理等多项措施,
农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总发病率始终控制在0.3 %以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伤寒等传染病多年没有发生。
农场的计划免疫工作由防疫站和基层卫生员共同负责辖区内免疫接种工作,实行免疫接种
卡、证制度。1990年,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1992年后,结合传染病发病特点,对高危区
人群接种出血热、甲肝、腮腺炎等疫苗共1420人次,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无传染病流行。
1994年,农场防疫站被总局卫生局授予“先进卫生防疫站”荣誉称号。
儿童四苗接种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6-6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