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伴随农场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职工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一、服饰
人们的衣着服饰在不断地向追求时髦,讲求时尚方向发展。
在服饰颜色上,一改过去的“青灰蓝紫绿”,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个性鲜明的着装颜色成
为一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外在特征。青色的毛加丝精纺制衣,给人一种庄重、高贵的印象;
浅灰、雪青、银白色的尼龙绸料,显得个性鲜明;海蓝色、桔黄色、白色的衬衣,曾领导时代
新潮,不仅青年人喜欢,年近古稀的老人穿上,也有一种精神旺盛的感觉。
在服饰的款式及面料选择上,80年代末期,像涤卡、的确凉之类的布料在市场上已无人问
津,人们比较喜欢毛料、毛涤、化纤布料,冬季喜欢雪花呢、人字呢、烤花呢长短大衣,个别
年青人有穿羽绒服的。进入90年代,人们的衣着服饰已逐步展示出时代的感染力。老年人多数
已不再是青衣包装,传统的对襟便服,手工做的布棉鞋、胶皮鞋、大头鞋已被人抛弃,春秋两
季一般着夹克装,穿皮鞋。盛夏着的确良、棉麻、丝绸衬衣。年老的妇女,夏季穿丝绸衬花套
衣。中青年男女衣着更是入时,西装系列、休闲系列、牛仔系列、皮制品、獭貂皮制衣已成为
时尚服装。儿童装变化更大,有童西装、牛仔装、夹克衫、连衣裙、登山装等,还有五颜六色
的毛纺织品,高档的童皮鞋、雪地鞋和旅游鞋。人们在服饰上的巨大变化,显示着农场人生活
水平的变化。
二、饮食
1994年前,农场职工家庭的主食实行定量供应的办法,以面粉供应为主,以大米、小杂粮
次之。农场由于不是大米产区,为调剂职工口粮,改善饮食结构,各单位一般每年都到海伦的
长发,绥化的上集等大米主产区以面换米。另外在口粮供应上农场出台优惠政策,实行口粮供
应双轨制。即分为供应粮和议价粮两部分,以满足职工群众的主食需求。供应粮执行成本价格,
议价粮随行就市。1995年后,农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职工口粮也逐步实行自给自足,农场口
粮供应的职能逐步淡化,场部地区4 家粮油经销站应运而生,经销的口粮品种有面粉、大米、
玉米子、玉米面、小米、高粱米等,有的店采取送货上门的办法,给农场人主食的选择提供了
极大的方便。
副食主要以猪肉、豆制品、蔬菜为主,牛、羊肉、鱼鲜次之。副食的供应渠道,肉、禽蛋、
蔬菜多为自给自足,其它产品主要在农贸市场采购。
饮用水方面,截止2000年,场部地区及全场12个居民区,全部吃上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
达到百分之百。针对个别单位水质不佳的状况,农场采取逐年投资的办法,对水质进行改良,
使农场职工群众吃上了“放心水”。
三、居住
1988年,农场对全场的公有住房,采取优惠价格,分期付款等10余项优惠政策进行转让。
全场共计转让住房21348 平方米。转让后的职工住房由于管理维修到位,至今仍保持较好的使
用状态。1990年,农场采取招标投建的办法,在场部地区建成标准较高设施齐全的职工住宅小
区。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实现了职工住房条件的跨越性提高。1991年,农场对土地面积小,
居民人数较小,基础设施较差的第九生产队,做出撤消生产队,合并居民区的决定。当年农场
在有关生产队新建住房3580平方米,58户职工家庭乔迁新居。1992年后,农场为加快小城镇建
设步伐,尽快改善居住条件,采取自建公助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建设统一标准的“小康房”,
共增建砖瓦结构的住房面积6130平方米。
2000年,全场职工的住房面积由1986年的100817平方米,增加到159004平方米,人均住房
面积由1986年的8.6 平方米增加到14.6平方米。
四、出行
80年代,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般是自行车。这个时期,自行车是一个普通家庭的高档商品,
连姑娘出嫁都陪送一台自行车。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
农场一批在生产队工作,家住在场部地区的干部为方便工作而率先购进一批“幸福-250 ”、
“南方-125 ”等型号的摩托。90年代末期,一大批力帆系列、春兰系列的高档摩托车已进入
百姓人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场摩托车拥有量已达180 台。
1986年前后,农场的交通客运还很不发达,农场只有一、二台通往海伦的大客车,一台客
车也只是一次往返里程。人们的出行极不便利,有时因挤不上客车,不得不在海伦多住一宿。
进入90年代后,交通条件极在改善,特别是农场客运站建立起来后,红光到海伦的客车每天增
加到10几个班次,大约每一个小时就有一次班车发行。农场发往哈尔滨市、绥化市的班车每天
一个往返,到省城办事,到绥化出差当天就能返回。农场与周边林场、农场的交通也已成网。
农场场部地区的客运出租车市场管理规范,有各类出租车30多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
极大的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人们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改善和满足后,开始家庭用品向高
档次发展,追求更高质量的家庭生活。
家庭购置高档用品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7-1 单位:台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