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序言

序言




嘉荫农场建场已27年了,它开始建设的时代,是在我国农垦历史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经
验的情况下创建的。我和田禾同志支援越南回国后,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一方面国家
连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国外卡我们的脖子。因此,我们很不服气,因为自己办
农场已有十七、八年的历史了,办农场开始就一边倒,并不一定能把农场真正办好,我们从
许多失败的教训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国家给我们花了大笔学费,现在已经把我们培养成能帮
助外国建农场的专家。因此,我们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现在正是身强力壮时期,应该
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经过多次酝酿,搞重点机械农场的试点,办中国式的国营农场的轮廓
逐步形成了。经过多次请示,省委同意了搞这个试点,我要求亲自搞这个试点,开始省委领
导不同意,对我另有安排,在我一再申请下,才批准了我和田禾同志一起去搞试点。
经过一个月的踏察,最后确定在嘉荫县境内的荒原上搞试点,嘉荫县委对办这个农场非常
欢迎,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派了1 名副书记、1 名副县长参加建场领导班子。嘉荫农
场不论是建场,还是以后的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和嘉荫县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
  嘉荫农场从1963年秋开始筹建,正式进点是在1964年春天。建场前两年,广大职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场829 名职工,两年中共开荒l25000亩,筹建房屋l5000平方米,
修起了10万平方米的土晒场,修筑场内公路50公里,架设高压输电线路66公里。与此同时还
建了大批种子库、烘干塔、水井等生产生活设施。建场第一年就生产粮食84万公斤,第二年就
向国家上交商品粮165万公斤。第二年麦收期间遇到了严重涝灾,即使这样1964~1965年平均
每个职工生产粮豆6583公斤,上交商品粮2237公斤,可以说是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工作。至今
一些参加当年建场的老职工一提起当年的干劲还津津乐道。
  嘉荫农场的荒地,主要分布在双河大岗和振兴岗上,土壤多为草甸白浆土,土壤中有一个
不透水层,因此常年积水,开荒难度较大。有人说“这片荒原是块肥肉”,有的去吃失败了,
有的又不敢去吃。伊春曾去过两台拖拉机开垦,陷进去出不来了,只好撤走。我们去也不是没
有顾虑的,对困难做了充分的准备:一要不怕;二要有对策。不能蛮干,只能以科学技术制胜。
通过对拖拉机、五铧犁的改装和改革,不仅解决了陷车等难题,还使作业达到了高标准,开
过的荒地,没有耙,汽车可以在上面跑三档,可想而知垡片摞的是多么平了。
重点机械化很好理解,办中国式的农场就需要说明了,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执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
分工负责制。场长对行政工作负责,各行政副职对分管的工作既向场长负责又向党委负责。发
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分管的工作大胆去抓。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设政治处,
一名副场级领导任主任,在生产队设政治指导员(或队长兼任)。思想政治工作以教育为主,
进行爱社会主义、保卫边疆、艰苦为荣的教育,组织学解放军、学大庆、学大寨。及时宣传学
习出现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党委一班人坚持以身作则,不论是工作、劳动、学习、生活,
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党的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由于领导带头,形成了无
声命令,每一项任务,特别是艰巨的任务的完成,无不是领导带头的结果。二、精简机构,干
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场部只有29名干部,人虽少,但还要参加劳动,只有参加劳动才
能和工人打成一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l965年场部干部包建了7 栋(442 平方米)家属宿舍,
l 栋种子库和架设3 公里高压线路的任务。场部基建用的沙子,全是机关干部和车队职工三班
倒拉的。夏锄铲地,秋收割地,也都承包一定任务,由于干部参加劳动,缩短了与工人的距离。
工人参加管理的形式主要是职工大会,一年开4 次,把农场的建设,生产计划向职工提出报告,
经过讨论修改后执行,在劳动中工人有什么意见很自然地反映上来了。三、坚持自力更生,靠
自己力量办农场。生产设备全部使用国产的。我们很清楚国产设备性能较差,但我们相信用自
己的设备完全可以办好农场。出路就是对国产设备(主要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进行改装和
革新,提高它的性能,配备一些适合中国传统耕作的农具和中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技术结合起
来。四、实行农、机一体化,实行机组责任田,取消了农业工人和机务工人的区别,亦机亦农,
上机车是机务工人,拿起镰刀、锄头就是农业工人。给每个联合车组划分地块,从整地、播种、
管理到收获一包到底。以产量来衡量联合车组的成绩,做为评模和奖励,甚至评级、长工资的
重要依据。五、在干部和工人中实行一业为主一专多能。对干部来说,特别是机务干部和农业
干部,必须互相学习。机务干部不懂一般的农业知识就不称职,农业干部不懂一般的机务知识
也不称职,形成了相互学习的热潮。各行业工人,除了精通本行外,必须学会两种以上工种。
生产队职工普遍做到了既是机务工人又是农业工人,还是基建工人。六、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
统耕作技术相结合。把传统的换茬规划成六区轮作,把机械化耕作和固有垄作相结合。垄作是
高寒地带的传统技术,对中耕作物实行了高台垄作耢耙趟技术。七、田、水、林、路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从过去大地块,田间路少,水无处流,片面强调机械化作业效率中吸取教训,既考
虑机械方便,又要适合精耕细作,根据地形田块,规划成长600 ~800 米,宽300 ~400 米的
地号,按这个田块造林,修田间路和排水渠道。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机械效力,更适
于精耕细作,高产稳产。八、改变基层待遇。首先提高了生产队级别。过去生产队是股级、连
级待遇,从外场调来一些分场场长和一些有经验的老队长,安排到生产队当队长,按科级干部
待遇,使生产队这个各项工作的枢纽加强了。在生活上,先生产队后场部,不论副食的分配还
是家属住房建设都是这么做的,使生产队的干部感到在基层工作光荣、自豪和舒心。

  两年的艰苦创业,使嘉荫农场初具规模,被省命名为建场样板场,“文革”开始后,把嘉
荫农场说成是黑样板,把正确的说成是错误的,没有了是非标准,把思想搞乱了,原来的建场
规划和设想夭折了,好长一段时间农场处于不景气状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以
后才逐渐地好起来。到l980年经营开始稳定,开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经营管理水平处于全垦
区中上游。
  嘉荫农场的潜力还很大,有着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有利条件,有林地40多万亩,是国营
农场中林地面积较多的一个,林业资源是嘉荫农场的绿色银行,只要重视起来,将来的经济效
益是可观的我相信嘉荫农场的经济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嘉荫农场是1964年由国务院批准建
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只要全场人民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团结
一致,农场一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杨清海
  1991年l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