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发展概况 1964年由嘉荫县属双河农场并入耕地9500亩,当年开荒60000亩,播种l2600亩,粮豆
平均亩产77.5公斤。1965年又开荒66633亩,播种64500亩,粮豆平均亩产65.5公斤。1966年开
荒49290亩,播种面积l41000亩,粮豆平均亩产62.5公斤。年末耕地面积达到l98390亩。以后
逐年又开了一些荒地,到1985年末耕地达242240亩,全场耕地已基本定型。l985年播种面积
232800亩,粮豆平均亩产l10公斤。
1964年组建了l队、2队、3队。l965年又组建了4队、5队、6 队、7队、8队、9队6个生产
队和一个实验站。1966年又并入嘉荫县稻田乡所属的高升、增产、明德、振兴4个生产队,使
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将几个队一分为二,又组建了66、76、86、
96分队等4个连队。农业生产单位达到24个。l969年后,新建的4个连相继撤销了。l976年恢
复农场体制后逐步调整了生产布局,到1985年末,全场有l6个农业生产队和1个农业实验站。
原来的8队、l0队改建林场,兼农牧业生产。生产规模最大的队耕地17145亩,最小的4230亩。
全场各队平均耕地ll318亩。实验站有耕地l950亩,保证了农业科学实验和良种繁育的需要。
1984年,农牧生产队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到1985年末各类家庭农场
达到808个。占有耕地232820亩,有职工2108人,农业生产开始向资金自理,设备自备,经营
自主,独立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实体转变,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
全场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同时种植少量玉米,饲料、蔬菜等作物。每年各种作物种
植面积,基本是小麦60%,大豆30%,其它作物l0%的比例。
种植业生产手段比较先进。在农机具选型配套方面和农业技术措施方面,都吸取了国营农
场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田间作业拖拉机全部为国产东方红-54型及东方红-75型。这些拖拉机大
都装备了悬挂装置,各种配套农具齐全。中耕作物播种、施肥、中耕作业全部使用了七铧犁及
龙江一号中耕播种机。做到现代化技术与固有垄作经验相结合。收获机械,建场初期主要是GT
-4.9谷物联合收获机及东风自走式联合收获机。l979年后,以E-512自走联合收割机取代了GT-
4.9联合收获机,显著提高了收获能力。晒场大都建造通风仓,配有风机、清粮机、扬场机等机
械。田间作业基本是机械化,非田间作业,也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但是由于开荒建场不到3年
就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粮豆产量低。l966~1975年10年间,虽土地正是肥沃时期,
而粮豆平均亩产只70公斤左右。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
生产秩序,重用了科技人员,重视了科学技术,因而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
历年耕地面积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2—1
单位:亩
续表2—1
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2-2
单位:亩
续表2—2
注:当年没利用耕地面积多为新荒地。
各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国营)
表2—3
单位:亩
续表2—3
注:(1)经济作物包括:油料、类等经济作物。
(2)其它作物包括:蔬菜、瓜果、饲料、绿肥。
1975年以后,生产管理干部与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坚持科学实验与技术推广结合,制定并
实行了麦(玉)、麦(绿)、豆三区轮作;以深松为基础,耙茬、原垄、搅垄及平翻相结合的耕作;
积肥、绿肥、茎杆还田,化肥结合的施肥制,三制配套的耕作制度,并充分发挥了作用。1974
年全场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4.99%,l981年普查为5.05%,使土壤有机质保持了
原有水平。l975年后,在小麦化学除草的基础上,大豆、玉米等作物也实行化学除草,并经4
次更换药剂品种,从而成功地控制了草荒。同时小麦、大豆、玉米开始推行了测土施肥,经营
效益显著。与此同时各队组建了科研班,并设有种子田与实验田,繁殖良种,实验推广新技术。
l978年开始在各队配上了农业技术员,从而加强了科学种田水平。1975年以后,粮豆单产较高
较稳,除了l978年及l979两年大旱和1981年特涝造成严重减产外,每年全场粮豆平均亩产都超
过100公斤,1983年亩产142.3公斤,创建场以来全场粮豆平均亩产最好产量。
各作物单产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2—4
单位:公斤
续表2—4
各作物总产统计表
表2—5
单位:吨
续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