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栽培技术 耕作制度是农业技术的整体,是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
在总结分析多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沿用的苏式农具及平翻耕作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
对本场多雨,白浆土质地粘重黑土层薄等自然特点,1964年建场就确定了小麦平作,大田作物
高台大垄作,平垄结合的耕作栽培技术。1965年荒地上第一年播种小麦15厘米平作,大豆45厘
米平播。作物收获后全部平翻。1966年开始二荒的大豆都实行,在平翻的基础上70厘米的高台
大垄作,以增温、防旱、抗涝。大豆用七铧犁上土盖种,形成高台大垄满垄灌。熟化较好的地
号麦茬部分实行耙茬。从l967年开始在6队等单位进行了麦茬搅垄及麦茬秋翻秋起垄,豆茬原垄
种玉米耕作栽培试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有大进展。直到l974年大豆耙茬种小麦,
大豆茬原垄种玉米才逐渐推广开,从1976年开始,又在6队进行麦茬搅垄生产试验,并取得了较
好成果。l977年制定出全场耙作改制方案。1978年全场大豆茬原垄种大豆ll250亩,占大豆面积
的l7%;耙茬播种小麦26012亩,占小麦面积的30%;大豆玉米垄沟深松58314亩,占大豆玉米
播种面积的72%,耕作改革方案l979年全场推广。l980 年耙茬种小麦57500亩,占小麦面积的
41%,搅麦茬及秋起垄种大豆53420亩,占大豆面积的89%;大豆原垄种玉米、谷子l3000亩,
占玉米谷子的l00%;当年改革耕法的面积占粮豆面积的56%,l978 年、l979年、l980年3年,
改革耕作方法,经受了干旱考验,表现出抗旱、保苗、壮苗、早熟、抗旱、增产及高效低耗的
优越性。经计算,l978 年全场大豆原垄种玉米,搅麦茬种大豆,耙茬种小麦,3项节约费用7
万元,增产粮豆350吨。l979年节约费用11万元,增产粮豆500吨。1980年进一步修订了耕作改
革方案,l981年全场进行改制。
建场一开始是豆、杂、麦、豆、麦、麦六区轮作,l979年修订为豆、杂、麦、豆、麦、麦、
豆、麦、麦、绿十区轮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耕作、施肥、植保配套制度。1980年针对农场体制
改革形势,将轮作区划小、划多,推行了以机组或联合机组承包轮作。实行以机组为单元的豆、
麦(杂)、麦(绿)三区轮作;以深松为基础,耙茬、搅麦茬、原垄、平翻相结合,及垄作平作相
结合的土壤耕作;绿肥、茎杆还田、有机肥、化肥结合的施肥制;以化学药剂灭草为主,机械
人工结合的灭草制,四制配套。
耕作制度方案
表2—6
茎杆还田要求每年占小麦面积的50%左右,种大豆前一年小麦搞茎杆还田,耙入或浅翻入
土中,玉米茎杆站或粉碎翻入土中。茎杆还田时施入氮肥调氮比。有机肥施用面积要求每年达
到l0%左右,施在大豆地蔬菜地上。
1965年自行试制一台精量点播机,进行玉米大豆精量播种试验,l968年后购进玉米精量点
播机和龙江一号耕播机。从此大豆玉米逐步以精量点播代替了满垄灌。1981年大涝,发现了沿
山地段垄沟深松的地号垄沟深松土全流失的问题。从此提出了秋起垄垄底深松和涝年的秋翻粗
耙代替深松耙茬,严重秋涝大田作物采用春深松耙茬灵活的耕作技术方案。l973年以后又推行
了秋翻地块状越冬的整地技术,起到了抗春涝抢农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