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肥料的使用 嘉荫农场在建场时就十分重视肥料的使用和研究。
建场初期,针对白浆土速效养分低的问题,在新开荒地上就进行施肥。当时使用的化肥品
种主要是硝酸铵和过磷酸钙两个品种,l965年在新荒地用这两种肥拌麦种施用。硝酸铵拌麦种
每亩3~4公斤。
过磷酸钙先晒干加5%的草木灰调去余酸,增加松散性,再拌麦种施用,每亩用量2~2.5
公斤。1976年以后,氮肥开始使用尿素,磷肥用三料磷。随之又逐年增加了氮磷复合肥。近些
年磷酸二铵、尿素是当家品种。l983年磷酸二铵,三料磷及尿素三种合计达2800自然吨。据统
计:l964~1979年平均亩施标准化肥2.5~10公斤;1980年又提高到l5公斤,1981年增加到22
公斤,1982年以后又提高到30公斤以上。由于施肥量的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相应的提高了。
施肥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小麦开始时化肥拌种施用,1972~1975年间,大力推广造颗粒肥
施用,把过磷酸钙和少量有机肥和土制成颗粒做种肥用。l976年以后逐步发展为尿素种肥两箱
同沟施,磷酸二铵、三料磷拌种肥,苗期用尿素追肥,种肥和追肥结合。大豆及玉米一直是磷
肥做种肥,单箱播肥,随播随施肥,和种子同床宽带状。宽带状比窄条效果好,玉米生长期追
l~2次尿素。同时开始推行尿素秋施,大豆秋起垄垄体包肥。l979年以后实行了小麦、大豆、
玉米测土施肥。每年10月按地号取样,由场化验室化验,小麦计划每百公斤产量按着土壤和肥
料速效养分,速效氮6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标准定施肥量。大部分小麦设计亩产200公斤,
速效氮l2公斤,五氧化二磷8公斤定肥量。测土施肥克服了平均摊的弊端,经济效果较好。
建场时设计以养畜积造有机肥为主,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未能落实。l975年各队才
成立专业积肥班,定专人专车。l975~1980年全场每年积造肥4 ~l0万吨。1981年推行茎杆还
田。并且注意积造有机肥质量。每年积造肥数量保持在2 ~3 万吨水平。每年保证大豆一定面
积施上有机肥。l983年茎杆还田达到7 万亩。绿肥一建场就开始试种。1965年引进少量苜蓿和
较大量田菁种子试种。由于不适合自然条件,未能推广。1967年进行草木樨与小麦问作试验,
由于效果不佳,也未用于生产。1979年又进行油菜及民碗豆绿肥试种,也因产量低效果不显著
而更换。l980年改用大麻压绿肥,这种绿肥生长快,绿色体产量高,能抑制杂草,种子容易繁
殖,改土增产作用明显,确定推广。现在施用有机肥,茎杆还田及压绿肥已纳入耕作体系中。
为了解决化肥量不足,l975年场建立化肥厂,搞腐殖酸类肥料,用氨水氨化褐煤及草炭。
又从贵州引进磷矿石制造过磷酸钙,都因原料无保障、成本高终止了生产。
本场对微量元素肥料及激素类肥料也十分重视,建场以来一直采用钼酸铵拌大豆种。每50
公斤大豆种用25克钼酸铵加水2公斤。最近几年又大量应用三十烧醇,稀土微肥等新型微肥,
l983年全场施用钼酸铵50公斤,三十烧醇20公斤,亚硫酸氢钠75公斤,磷酸二氢钾3000公斤。
现在嘉荫农场施肥在技术和数量上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已建立培肥地力制度,实行每亩
1.5元培肥地力基金制度。生产单位每亩提高l.5元培肥地力基金,年终按茎杆还田及施用有机
肥数量由场付给培肥地力费。现在实现了有机肥、化肥、微肥结合,基肥、种肥、追肥、叶面
肥综合施肥技术,因而粮豆产量得以持续增长。
历年肥料施用情况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2—10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