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建场初期(1964~1966),由于畜禽饲养量较小,再加上交通不便,畜禽流动量小,所
以没有疫情流行。当时突出的是软骨症及缺硒症等地方性疾病危害畜牧业。后来经补喂骨粉和
补喂及注射亚硒酸钠,杜绝了地方病的流行及危害。
  “文化大革命” 期间,畜禽防疫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畜禽疫病有新发生和流行。l967年
二十队发生猪瘟,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发病412头,死亡率达80%以上。l972年嘉荫农场水灾
严重,故暴发了全场性的猪丹毒,发病2788头,由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仅死亡247头,死
亡率为8.8%。l972年由于友邻县局及公社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场自己封锁不力,疫病侵入,
经当时的兵团二师畜牧科协同检疫,检出阳性马4匹,立即扑杀,并封锁了检出阳性马单位。
以后利用3年的时间,对全场的马匹进行普检,每年春秋去哈尔滨血检两次。通过严格的检疫,
及时消除隐患,所以控制了本病的流行及危害。
  建场初期,马匹来源复杂,检出鼻疽阳性马较多,曾在3队、20队隔离饲养。后来采取坚
决措施,检出阳性马立即淘汰处理。经过近10年的努力,基本清除了鼻疽这一隐患。
  农场划归兵团二师后,特别是1976年归属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以后,非常重视畜禽的防检
疫工作,除了重点抓好春秋两季集中的防疫外,也注重平时的补针工作,因此疫情基本得到了
控制。
  1985年,宣传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农牧渔业部制定的《实施细则》,
防疫工作由单纯的技术工作转为法制管理。
  1985年场兴办家庭农场,基层兽医技术人员被取消,致使正常的防疫工作无法进行,畜禽
疫情漫延全场,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