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机械化是本场农业的主要生产手段,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本场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
  1964年调入机务工人l00余名,并接收宝清、黑河两机校学生152人,年末机务工人达232
人。当年拥有履带拖拉机30台,其中东方红-54有24台,机引五铧犁20台,GT-4·9联合收割
机2台,负担耕地68090亩,播种l2026亩。
  1965年履带拖拉机增加到51台,轮式拖拉机l0台,联合收割机29台,各种机引农具364台
(件),负担耕地132023亩,播种。64467亩。
  1966年本场履带拖拉机发展到80台,其中东方红-54有78台,轮式拖拉机18台,联合收割
机GT-4·9有43台,各种机引农具596台(件)。负担耕地178390亩,播种l41070亩,田间作业机
械化程度达65%。
  1966年5月,“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先后席卷本场,机务工作陷于
混乱状态。机车、机械损坏严重,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1969~1976年,生产上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和“人海战术”,实行“男女老少齐动员”的大
会战,有些中耕管理,本来可以采取机务措施,也被落后弯勾锄取代了,有些机械因放置不用
而失修报费,机务工作处于维持生产状态,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
  一时期,在生产上也曾先后推行科学种田和标准化作业,初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如化肥、
农药的施用。为适应农业新技术的要求初步进行了机械改装,如在播种机上搞双箱同时施用化
肥等。
  1976年,全场拥有履带拖拉机101台,胶轮拖拉机37台,联合收割机65台,各种机引农具
719台(件),负担耕地210739亩,播种206439亩,机务工人发展750名。
  1977年恢复农场后,农业机械化发展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贯彻农场总局颁布的机务规章,
在全场开展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1982年场被农场总局评为农机管理标准化农场。
  1977年本场开始引进较先进的东德生产的E-512收获机。
  1985年拥有44台。
  1985年全场拥有履带拖拉机l24台,轮式拖拉机76台,收获机130台,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