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田水利

第四章 水利

第一节 农田水利




一、排涝

  场区属亚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常出现春涝、秋涝,常年因涝陷车延误播期和
影响收获,因此,搞好排涝工程是发展本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为尽快治理内涝,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除安排水利队常年施工,每年还利用农闲季节组织水利会战,1970~1975年共
完成排涝土方l94.7万立方米,挖截、排水沟156条,总长度197公里。
  在治理内涝的实践中,逐步总结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上搞的多,重点不突出,资金分散,
重涝区不能得到及时治理的教训,开始纠正以往遍地开花的治理方法,集中资金,重点完成收
益大、见效快的工程,每年突出一、二项工程以达到治理一区,受益一区的目的。80年代后,
农田水利结合本场气候、地理条件实际,着重以排涝为主,搞好桥涵配套,集中人力、物力、
财力重点治理稻田涝区。先l0队,后9 队、8队,经过3年治理,8队、l0队农业生产已初见成效,
变亏为盈,9队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好转。
  1984~1985年全场挖排涝沟50条,总长度75公里,完成土方18万立方米。

  二、灌溉

  1964年建场以来,先后修建了几处小型灌溉工程。
  (一)稻田灌区
  民国l6年(1927年)罗机广、徐宏生等投资在结列河两岸修筑弓形水渠,引结烈河水灌溉,
种植水稻700余亩,后因战乱影响,管理粗放,稻田逐渐荒废。1967年农场组织修复,建设稻
田小灌区,引结烈河水灌溉,修复排灌渠0.5万米,完成土方5万立方米,变800亩旱田为水田,
种植水稻。l971年因低温多雨,水稻收成不好,以后就停止了种植。1979~1980年,曾拟议
引结烈河水上振兴岗,以实现灌溉、发电、养鱼综合利用,并将《结烈河灌区计划任务书》
呈报农场总局,因资金不足未能开工。
  (二)十队小塘坝
  1975年开始修建10队小塘坝,当年竣工。塘坝设计控制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库容量3万
立方米,由于坝基没有技术处理,加上施工时对质量要求不严,坝基和输水闸漏水,达不到设
计蓄水标准,无受益。
  (三)引清工程
  1976~1978年连续大旱,农作物有的枯死,有的减产。为抗御旱灾,农场决定修造引清工
程,引清茶馆河河水上岗,灌溉7队岗地。1978年6月开工,水利工程队和农、牧、工副业队人
机齐上,1个月竣工,完成盆山引水渠3.5公里,土方12万立方米。1979年大旱,7队垅灌大豆40
垧,减少了损失,并解决了当年猪舍因无机井的吃水困难。由于忽视了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引
清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三、水土保持

  建场初期,由于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视不够,这项工作开展的较少。在开垦的大片荒原中,
有的岗坡沟头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之乱砍滥伐森林,破坏了生态平衡,坡地保水能力降
低。10队等靠山生产队岗地因雨大成灾。为保障农业良好的生态平衡,近年开始重视水土流失
的防护工作,采用防、截、排等措施,减少了水、肥、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