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械修造业

第一章 工业

第一节 机械修造业




一、农机修造

  1964年,十几名工人在厂长于孔义的带领下,开始在场部双河大岗建设农机修理厂,他们
白手起家,找来一个破砧子,临时修了一个简易烘炉,手工制造农机配件。配合购入配件,基
本保障了当年开荒任务的完成。这是本场农机修造业的开始。
  1965年,修理厂陆续购入一些机床和修理设备,但因缺乏厂房,大部分机床设备都未安装,
成堆放在帐篷里。同年,建成1座板夹锯末简易厂房,用做发电车间。1966年4月发电车间毁于
火灾。
  1967年9月,l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修车间和286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翻砂车间竣工。l0月
迁入新厂房后,修理厂已初具规模,有各种机床18台件,职工达到65人,能够承担铸造、锻压、
切削、车、钻、刨、磨等工艺,还能进行马力试验、机油泵试验、燃油泵试验等各种试验和检
修工艺,大大提高了机修能力,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修理厂许多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遭到迫害,正常的生产秩序被
打乱,厂内出现了生产无人抓,机车无人修的局面。如l969年农机配件产值仅0.5万元,全厂
亏损28.3万元。
  1972~1975年,修理厂自做钻床15台,稳压器32台,技术员商忠俭等人设计制成桥式天车
l台,技术员阎家逵等人设计制成支重轮拆装台和液压泵试验台各l台。这一时期还建机加车间
300平方米。
  1976年,技术员袁庆福设计制成尼龙压铸机,工艺比较先进,产品有外销价值。
  1977~1978年,建成600平方米机加车间,扩大了配件加工能力,l981~1982年新建翻砂
车间1700平方米,制做锅炉30台,水罐40个,仿丹麦泵41台,这些产品除本场自用外,还部分
外销。
  1985年,修理厂拥有固定资产46万元,职工105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厂房3108平方米,
分铸造、修理、机加、电修4个车间,有各种机床设备33台件,在完成大修机车任务的同时,
还可以生产拖拉机、农机具配件及打眼机等产品。l985年大修机车15台,生产农机具配件l000
余件,实现产值13.9万元,亏损1.28万元,上缴税金0.1万元。

  二、汽车修理

  1964~1969年,汽车队有3名专门修理工,设备简陋,只有l个小烘炉,l台电焊机和1台小
台钻,不能承担大修任务。大修汽车需到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市和黑河市。
  1970年,汽车队购入l台c-620型车床和一台充电机,5月,开始大修汽车,当年大修5台。
  1971年,汽车队迁至幸福村,建l栋300平方米修理间,自制1台扇担锤和一台液压无声铆,
提高了修车能力。
  1975年增建修理间l70平方米,购入l台手摇臂钻并自制1台冷磨机。
  1985年,汽车队修理工达到l6人,修理间面积500平方米,分为底盘、发动机、烘炉、车
钳、喷漆、水箱、电气、风焊、电焊等专业组,有各种修理机床设备6台件,在保障本场汽车
修理的同时,还能承担部分场外工作。1985年大修汽车16台,产值l0.2万元。

历年农机修造生产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4—1


续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