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材工业 一、木材加工业
1964年,场基建大队设木工车间,厂房是用木板钉的,生产设备简陋,只有两台圆锯和部
分木工工具,主要担负场部和生产队建房木制件任务。
1965年,根据“场县合一”的建场规划,与嘉荫县合建制材厂、增加了平刨、压刨、立刨、
打眼机等设备,分预制件车间和带锯车间。
1966年初,安装了带锯,扩大了生产规模。“场县合一”计划取消后,县基建队撤回朝阳
镇,木材厂又归回基建大队。当年采伐原木2000立方米,锯材3495立方米,实现产值27万元。
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木材厂虽人员有所增加,但产值
却明显下降。
1969年为备战迁到翁泉村,当年亏损14万元,1970年又亏损l6万元。
1972年,木材厂迁到双兴镇,先后建625平方米的带锯车间和640平方米机加车间,l974年
生产逐年恢复正常,当年实现产值24.1万元,盈利4.86万元。
1977年购入1台大带锯和跑车,当年锯材2813立方米。
1980年木材厂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和班组核算制,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同时加
强了经营管理,1981年设计安装了远红外线烘干炉,扩大了家俱生产规模。l981—1985年,木
制家俱累计产值达25.2万元。
1985年,木材厂拥有固定资产84万元,职工114人,厂房2453平方米,采伐原木3770立方
米,锯材2055立方米,实现产值l06.3万元(现价),盈利2.9万元,上缴税金2.6万元,1974年
以来,木材厂连续12年盈利。
锯材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4—2
续表4—2
二、制砖制瓦
(一)制砖
1964年,本场接管原嘉荫县双河砖厂。1965年根据“场县合一”的规划,与嘉荫县联合经
营双河砖厂。当时有两座方形土窑,手工制坯,方框窑培烧,每次可烧制红砖7万块,年生产
能力l50万块,当年生产红砖30万块。
1965年扩建双河砖厂,建设l座13门串窑,l967年购入1台135型制砖机,结束了手工制坯。
同年秋,砖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回到嘉荫县,一部分由农场单独经营。
1972~1976年,红砖年产量达到200万块,仍满足不了基本建设需要。为解决红砖供求矛
盾,l978年l0月在双桥村建成一座4门轮窑砖厂,增置1台150型制砖机,开始实行机械化生产,
推土、搅拌、制坯、装窑、冷坯等手工劳动部分使用了胶轮手推车,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当年生产红砖550万块。
1980年,砖厂推行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人生产积极性,红砖年产量达
到800万块以上,在满足本场需求的同时还有部分外销,当年创产值30.9万元,盈利8.45万元,
结束了长期亏损的局面。红砖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1982年获农场总局红砖质量评比第十二
名,绥化管局红砖质量评比第一名。由于对红砖销售信息了解失误,1982~1983年又增建l座
24门轮窑和全套生产设备,使生产能力提高l倍,l983年生产l200万块,仅外销200万块,积压
300万块,经营利润下降,不得不减少产量。l984年仅生产567万块。1985年这种局面得到扭转。
l985年砖厂拥有固定资产89万元,职工173人,厂房l500平方米,生产红砖l038万块,实现产
值69.5万元,盈利6.7万元,上缴税金4.1万元。
(二)制瓦
1972年,一些农业生产队开始烧制红瓦,以替代铁皮和油毡纸房盖,1972~1974年生产
20.1万块。
1978年扩大了生产规模购入l台瓦机,l979年又在砖厂建100平方米制瓦车间,l980年投产
当年生产21万块。
1980~1982年3年共生产53万块,因质量不合格经济效益差,1983年停止了红瓦生产。
砖瓦生产情况统计表
(1964~1985年)
表4—3
续表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