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工资管理
第二节 劳动、工资管理
一、劳动力的来源及数量变化情况
嘉荫农场的劳动力来源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建场初期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场外,1964年从农垦厅所属30余个农牧场选调干部职工331人,
接收黑河、宝清两所技校毕业生l59人,并入原双河农场职工195人,组成了嘉荫农场职工队
伍的基础。1966年1月并入原稻田公社l3个生产队的社员789人。同年3月接收统一复转官兵
898人。l966年底,农场已拥有职工2617人。由于职工劳动力不足,随职工迁入的有劳动能力
的家属也以家属工的形式投入农场的生产劳动。
兵团时期劳动力的来源逐渐从以场外为主转化为场内就业为主。
1968~1970年大批知识青年下乡来农场。其中1968年接收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下乡知青
2169人;l969年接收杭州下乡知青1357人,天津下乡知青589人。l970年又陆续安置了知青
113人,1969年农场职工达到6642人。由于劳动力相对过剩,l969年家属工取消。l972年农场
职工子女、子弟开始成批就业。到l976年兵团撤消时,共安置职工子女、子弟742人,l976年
末农场拥有职工5148人。
总局时期劳动力的来源主要靠场内就业。l977~1979年虽然安排职工子女就业745人,但
是由于知青陆续返城、转业官兵继续返回原籍,致使职工仍逐年下降。1980年安达牧场解体,
该场职工l49人被分配到本场。由于1980~1982年上级不再批准职工子女成批就业,而实行退
休接班办法,l982年农场职工数降到了3937人。为了安置待业的农场职工子女,l982年经上级
批准,安置了300名大集体工人。为照顾1966年以前参加工作尚无一个子女就业的农场职工,
l983年农场安置“老大就业”514人。l984年以后实行劳动合同制。经考试,l984~1985年共
录用合同制工人705人。l986年,农场拥有职工4764人。
二、劳动力调配
建场初期,各基层单位职工均缺员,劳动调配主要是安置工人。1967年农场生产初具雏型,
开始按生产需要调配劳力。l968年以后,由于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各单位严重超编,劳动调配
主要是依据土地面积强行往农业单位安置,工副业单位用人,需经农场领导批准方可调入。根
据国家经委、计委(79)122号和农垦部(79)26号文件规定,1980年开始实行定编定员管理,劳动
力调配开始以定编定员为依据。工副业单位用人,除少量特殊照顾经农场领导批准可以调入外,
数量较多时,需经农场领导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考试或考核方可调入。
三、劳动力使用
1984年以前,嘉荫农场劳动力的使用一直沿用班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农业单位一般设立机
务班、农工班和后勤班。机务班内按单车设组,并设修理组,农工组内女工多的单位还单设女
工班。工副业单位一般按工作内容设车间,如农机修造厂设有修理车间、机加车间、铸造车间、
翻砂车间等。
1985年,农业单位兴办家庭农场,劳动力变为以家庭或联户的方式组织。1985年末农场有
各类家庭农场808个。工副业单位虽仍以车间为格局,但属全员承包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