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64年嘉荫农场建场时,场有党委,基层有党支部ll个。l966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到农
场,加之稻田公社的并入,党支部由ll个扩大到20多个,党员人数由l965年的90人增加到446
人。
  1967~1969年,“文革”时期,党的组织遭到冲击,并陷于半瘫痪状态,3年中,党员没
有发展。
  1969年,独立一团党委组建,团下设4个营,营有党委,营下属5~6个连党支部,年末全
团共有支部37个,党员593人。
  1970年,全团开展了整建党运动,前后历时1年,l971年ll月,经过整顿的农场党委组织
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并开始发展新党员,党员总数达到733人,比整党前增加42.3%,基层
党支部37个。
  70年代,党员发展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成分。l977年后,城市知青大批返城,党员人数由
l978年的800名减少到l979年的600多名,新发展的党员人数由1971年开始即呈下降趋势,至
1976年发展党员80人左右。恢复农场体制后,党员发展数量大减。
  1979年,场召开了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年末,场基层党支部发展到45个,全场有党员
676人。
  1980年,机关和场直中学建立了党总支。
  1984年3月,根据农场总局文件要求成立老干部科(组织部兼管)为了老干部安度晚年,健
康长寿,场部地区建立了老干部党支部和老干部活动室,完善了学习环境。
  从1980年开始,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整党的部署,要求发展党员要慎重,以确保组织的
纯洁,上级党委要求控制发展名额。1981~1984年每年发展党员10人左右,并注重了发展知识
分子和青年入党。据党员的年龄表分析:l977年统计35岁以下和以上的党员各一半,而l983
年25岁以下的党员数仅占35岁以上党员数的1/5,由此看来,党员老化现象突出。
  1982年5月,嘉荫农场作为绥化管局试点单位,开始企业整顿,提出“以整党代整企”的
方针。前后历时8个月。企业整顿总结指出“通过整党,克服了支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作风,
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的素质得到了加强。”总结还说:“合格党员从整党前的73名
增加到整党后的243名”。
  1982年以后,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了。组织了党员对十二大文件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的文献及《邓小平文选》和《党员必读》等内容的学习。同时每年还开展了先进党支部
和先进党员的评比活动,加强了党员的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不断健全。l983年46个党
支部共开支部大会423次,支委会409次,民主生活会162 次,小组会321次,讲党课278课。
  1984年,党委贯彻中共中央十三大精神和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党的决定》及学习《党
员必读》等文件,为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整党决定》上来,整党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有党委、
机关和部分场单位;第二批是农牧业全体党员参加。自1985年11月15日开始,第一批有场党委。
3个党总支,223名党员参加。经过党的整顿,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促进了改革,党员在受
教育中模范作用有了体现。
  队级党支部整党,通过理论学习,改革意识越来越强,商品经济观念也加强了。
  从80年代开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即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
评选模范党务工作者,模范党小组等活动。而且分级评选。
历年支部数和党员状况
(1964~1985年)
表6—1


续表6—1



历年各级先、优、模情况统计
(1980~1985年)
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