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干部队伍建设 农场最早一批干部是从农垦厅所属各农场调来的,计35人。1964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
一部分做干部使用。内有干部40多名,这批干部肯于吃苦,有艰苦创业精神,是开发创建嘉
荫农场的骨干。
1966年3月,从沈阳军区复员转业来场干部43人,壮大了干部队伍,1966年8月,达到l60
名,其中不脱产干部18名。有场级干部9名,正、副科长11名,正副队长47名,技师2名,技术
员15名,会计9名,医务人员l2人,其它25人,在干部中有党员115名,团员8名。
1969年增加现役干部29人。
1970年,为稳定独立一团纠正“清队”扩大化的形势,二师党委从所属各团调来营连级干
部24人。年底,团内干部队伍发展到了300多人。其中场(团)级干部9名。科(营)级干部21名,
队(连)级干部41人。
1970年,上级要求干部标准团(场)级领导班子26~36岁为壮年,25岁以下为青年,50岁以
上为老年。为此,团党委开始注意提拔使用青年干部。从l972年开始提拔了一大批青年干部,
实行“以工代干”。年内全团有国家干部171人,其中行政干部l29人(不包括财会干部),技术
干部42人(包括机关连队)。
1975年,干部队伍骤增。有场(团)级干部12人,连级主管干部71人,副连职干部116人。
从独立一团组建到l975年团党委共计提拔青年干部433人,包括排级干部。其中女干部132人。
同时还输送319名大中专学员。在使用提拔青年干部方面,团党委一度受到二师党委的表扬。
但同时,干部过剩现象也逐渐突出出来,特别是基层班子,一般连(队)级班子都配有正、副指
导员各一人,连(队)长1人,副连(队)长2~3人,加上其它管理人员,脱产干部达l5~20人,
编制庞大。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取消排级编制,年底干部由l975年的491人降到223人。
1978年前后,现役干部离场和知青返城,使农场干部数量又有所下降。
1979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将“以工代干”两年以上的260人转为正式干部。
1980年总数368人,其中行政干部40人,行政业务干部l8人,工程技术干部l3人,农业干
部22人,卫生干部33人,教育干部74人,财务干部28人,政法干部l2人,工青妇干部2人,其
它干部l26人。对干部考核、提拔使用,一般由组织部门根据考核情况,提出人选,由上级批
准任命。l980年试行一段群众选举,采取民意测验等方式,对几个单位进行了领导班子选举,
对干部调动或任命谈话都由部门领导与其面谈。l981年搞过一次集体谈话,每年都要依据一
年来的工作情况,任命一批干部,打破了过去的干部终身制,改变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状况。对
凡不符合“四化”标准,工作无成效、革命意志衰退的免去干部职务,以事业为重,任人唯贤,
使一大批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1983年调整调离干部81人,免职当工人6名,免职劳动视干部管理的13名,退居二线的4名,
退居三线(离退休的)7名,外出进修的4名。从年龄上看,调整后,场级干部年龄由过去的50.8
岁下降到45.8岁,科级由50岁下降到调整后的44.7岁,在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方面,也都有较
大程度的提高。
1983年以后特别注意了知识分子干部的提拔和使用,使场内60%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的科技
人员走上了场、科、队级领导岗位。现有13人取得工程师级职称,场先后任命科级以上干部15
名,队级以上干部36人,从工人中提拔干部50人,年底全场干部总数是366人。
198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和省委组织部关于改革干部人事管理
制度的精神,绥化管局党委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下放权限,对农场科级干部
一律下放给企业,党群干部和行政干部分开管理;二是对单一任命制改为选举制和任期制,打
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为了扩大人材来源,企业可以自行选聘干部。同时对干部队伍的流动,
企业编制,机构设置都做了改革。
历年干部数
(1964~1985年)
表6—3
续表6—3
注:76年以后不含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