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文化艺术
第一节 广播电视
一、广播
嘉荫农场广播事业始于l968年,当年购置l台GY2×275瓦有线广播机,并配有一套广播前
级增音机,没有播音员,只能在场直地区播放一些唱片等,由郑朋草和宫锡杰管理,人员归属
电影队,隶属场宣传科。
1969年团部备战迁到磨石山,广播站撤消,设备仍由宣传股保管。
1970年又购进一组与1968年购进的同类型的广播机和增音机,秋季团部搬迁到双兴镇,独
立一团番号为“加字十号信箱”,故取名“一○广播站”。第一任播音员兼值机员石小宁,广
播器材修理由电影队负责。先后由于庆佳、宫锡杰、翟纪宾、章兴文等人担任维修员。广播站
每日播音3次,播音员时常深入连队,进行现场录音采访,节目办得比较活跃。
1970年又购进广播机、增音机和广播收录机各l台,使广播站基本配套,广播机和增音机
达到3组,功率可覆盖双河岗、振兴岗和场部地区。同年播音员石晓宁被推荐上大学。哈尔滨
知识青年张加珍接任,并兼值机,每日播音3次外,加l次新闻联播节目转播。
1975年又增加了1名播音员,两人同时播音值机。l976年电影队郑朋革调广播站定为专职
广播器材维修员,承揽全场广播器材维修并负责站内全部业务。为业务需要购买l台XFG~7型
广播器材维修专用工具——高频信号发生器,为扩大基层广播事业,几年内陆续购置了30多台
扩大器和部分电唱机,装备了连队广播室,队级广播室除转播上级电台和场内广播外,还可以
播放自办节目。兵团时期,全团有兼职广播员30余人,1976~1978年场广播站编制为3人,隶
属宣传科。
1978年两名播音员准备返哈,年底经考试择优录取l名播音员。l978年广播站工人、维修
员和播音员各1人。
1979年前后,为场直地区居民各户安装上了小喇叭,全场各队住户也都安上了室内喇叭,
使居民坐在炕上每日听到3次场办有线广播,又可听到转放的国家联播节目。1980年为活跃场
内生活节目,购置l台三羊930K手提式录音机,为办好场内生活节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2年郑朋革调离,孙平接任维修员,站内编制2人。
1983年,张应能调任广播编辑,站内共有3人。年底广播站共有3组有线广播和配套增音机,
4台座式录音机和1台手提录音机、1台高频信号发生器。生产队有30余台扩大器和几十部电唱机。
党的三中全会后,舆论宣传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广播是农场不可缺少的宣传工具,l0
年来为嘉荫农场的各项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电视
嘉荫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东北山区,电视电波覆盖面积小。1980年全场只有十几台电视机,
接收频道也仅有新青区差转台转放鹤岗台。l981年场内出现了购买电视热,年底全场发展到
400多台。1982年嘉荫县电视差转台建立,场区又增加了一个差转接收频道。年底场电视发
展到790台。部分公共场所也都可以看到电视了。全场平均户有电视0.3台。l983年全场共有
电视863台,户有率达到0.33 台,基层单位电视户有率最高达66%,最低的有l0%,并兴起
彩电热。其接收频道仍仅有两个,都是差转台。
1984年场投资l5万元筹建电视差转台,计划在1987年建立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1984年4月维修面积为l50平方米的机房,6月派人去成都电视设备厂订购l台50瓦彩色电视
差转机、l台信号发生器l套简易天线、1台中频调制器、1台BT3扫频仪、2台录像机等设备和器
材、11月到货,经调试,l2月28日5O瓦电视差转机首次开机,接收ll 频道,全场开始收看本
场差转的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
1985年9月,场电视台安装铁塔,铁塔是铁力农场支援的,由电业所施工,从而结束了使
用24米简易木杆天线的历史。
铁塔高80米,增强了接收和发射效果。1985年全场电视有1014台,其中彩电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