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科技工作概况

第三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技工作概况


1964—1966年全场科学工作由副场长、机务工程师田禾主持。“文化大革命”时期,
科技工作无人过问。1977年3月21日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刘恒田;副主任:孙承福、
周树举、于孔义。委员有孙克俭、顾耀民、郭桂林、张世界、董兆斌、韩克勤。l979年场成立
科技科,耿晋臣任科长。l982年耿晋臣调离。农机科长刘世民代管科技工作。1983年副场长宋
魁山主管科技工作,高富、韩克勤等人兼管科技工作。
  1964年建立国营嘉荫农场后,场党委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副场长、农机工程师田禾主管
科技工作。建场调入时就注重有一技之长。从各场抽调的工人、干部多数有技术或特长。l964
年接收统分大学本科毕业生7名9中专毕业生l0名,并把宝清、黑河两技校毕业生全部接收来场。
在开荒建场过程中,开展了“一专多能”活动。
  1965年建立农、机、牧综合科研站,-配了专科毕业的农、机、牧技术人员。在条件十分
艰苦的情况下,开展了农、机、牧科研工作。农业开展了小区试验,机务开展了改装试验,牧
业开展了饲养试验。对建场初期的农、机、牧各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在场领
导主持下,农业、水利科研人员,根据国务院批准为《国营嘉荫农场建场设计书》,进行了较
详细的考察和设计,于1965年8月完成了《国营嘉荫农场综合设计任务书》。展示了国营嘉荫
农场的美好远景和奋斗目标,激发了全场职工的建场热忱。
  1964~1966年,绝大多数科技人员坚守工作岗位,与工人配合搞科学试验。如试验站进行
了玉米种复腊实验和仔猪注射亚硒酸钠防治地方病实验,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已遍及全场,从1966年9月1日,“炮打司令
部”大会开始,农场主要领导干部就被诬陷为“专家治场”、“技术第一”。钻研技术人员被
诬蔑为“走白专道路”,一些造诣较深的科研人员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懂业务的领导
干部全部靠边站,科技工作被迫中断了,有些科研项目如农业技师顾耀民经营多年的小麦与黑
麦杂交试验等都夭折了。
  1977年春季,场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当年基本没有开展工作。
  1978年2月,场召开了首次科学技术大会。会上表彰了在科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
和个人。
  1978年7月,绥化农场管理局在海伦农场召开的科技会议上,对本场农机修理厂研制成功的
震动堆焊机给予高度评价。
  1979年,场召开了第二次科技大会。同年6月,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绥化农管局科
委批准晋升了8名科技人员中级技术职称。1981年以后,陆续晋升了一些科技人员职称。l985
年底,全场农艺师4人,畜牧兽医师2人,机务工程师4人,水利工程师1人,主治医师6人,会
计师1人,技师l人,助理工程师8人,助理农艺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9人,助理地质工程师1
人,助理会计师12人,助理统计师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