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卫生第一节 医疗 一、医疗设施、设备情况
1964年场在双河镇建有卫生所,l965年卫生所搬迁大岗。
1968年独立一团卫生队组建,1969年由于备战影响,医院迁至10连,开设门诊、处置室、
小药房。拥有可容纳20多人的男女病房各1间。为面向基层,大部分中专毕业生被派到营级卫
生所,医院又抽调了一批知识青年送入211医院进行技术培训,充实了医务队伍。
从1970年开始,先后购置了检验设备和x光机,化验室和x光透视两项工作的开展,为临床
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l971年建立了制剂室,保证了临床需要的葡萄糖、盐水等液体及中小型
制剂的供应,同年扩大了手术室,添置了万能手术床和一些外科手术器械。当年卫生队重迁大
岗后,设有两个诊室和1个处理室及妇产科、化验室x光室、中西药局,手术室等。1972年改建
一栋500平方米砖房。设病床8个,40张床位,全队编制50多人。
1975年医院购置了心电与超声检查设备,增设理疗室。
1977年根据临床需要增设了传染病房。
1979年医院科室人员重新整编,组成了包括医院各部门人员的5大行政科室,即内儿科、
外妇科、医技科、院务组、后勤组,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机构。其中医疗室包括: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五官科、牙科及化验、x光、心电室、中西药局和制剂室等。
1982年盖起了200平方米的医院用房,设有病员食堂、老干部病房、供应室、活动室。
1983年购置齿科涡轮钻和熬制器材及试剂器材。
二、医疗技术
1969年,场医疗卫生事业随着人员的增加及设备的购进,有较大的发展。1971年制剂室建
立,根据临床需要已能开展大输液的制做。如普鲁卡因、氯化纳、黄连素等液剂,红肿、风湿、
结核药剂及小儿糖浆液剂,去痛片等。
1976年医院提出了“三年赶上县医院”的口号,经过全体医生的努力,近年来无一垂危病
患者转入周围同级医院。
1978年以后,医院护理人员调动频繁,一部分正规护校分配的毕业生相继调走,削弱了技
术力量,对此部门领导一面有计划地把在职护士送到外地医院进修学习,一面组织院内护士进
行业务考核结合临床实践,组织岗位大练兵。从1982年开始逐步落实了等级护理制度、交接班
制度等,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农场的医疗技术水平从l980年开始有较大进展。
前几年,在收治一些中毒性菌类重症患者时,由于缺乏阿托品和人工冬眠疗法临床应用经
验,病死率较高。近年在王锦成医师的带领和帮助下,内儿科医生大胆实践,仔细观察,较好
地掌握了两种疗法的临床作用,使病死率显著下降。
1982年初,张景春院长做主治医师,赵伦为助手,对1名全腹膜炎休克患者在急救探腹后
果断地做了胃切除大手术,十分成功。
1983年在吴绍民的带领下,治愈了1名血压在1周内极不稳定的休克病患者和1名泌尿系统
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病危患者。同年外科和眼科还治愈了1名翻车砸伤、脑组织外露、右眼珠
随皮膜耷拉下来、右上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一般认为无法治疗的重伤患者。当年5月,传染
科治愈了l名猩红热伴中毒心肌炎、败血症抽搐、口腔严重溃疡的多种病患儿。
1985年救活9连1职工患渗出性心包炎,穿刺心包炎抽出液体500余毫升,经用抗炎药,激
素等治疗痊愈出院。此症系该院首例。当年,梁福祥医生给l名高度浮肿患者进行锁骨下静脉
输液,维持其生命,给治疗提供了时间,获得成功。
1971年以前,仅能做阑尾切除等简单的腹外科手术。80年代后,已能做全部腹外科和部分
脑外科和骨折手术。几年来,外科成功完成各种类型大小手术l000多例。仅l982年和l983年两
年,就完成肝破裂,胃切除、剖腹产,腹膜炎等较大手术20余例。
治疗人数状况统计表
(1980—1985年)
表7—17
在医药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自制大液2万余瓶,小针剂2000余支,中药丸剂2万
余粒,糖浆l万余瓶,片剂2万多片。1983年又开始搞起熬制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