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防疫

第二节 防疫


1964年建场后,场卫生所、卫生院先后主管卫生防疫工作。
  1977年卫生防疫建立,负责全场性卫生运动的检查监督和疾病的防疫。每年春节都开展全
场性爱国卫生运动,以治脏为中心,铺路平沟、消灭臭水坑、栽种绿化树等。
  1976年开展了以“两管五改”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两管即:管水、管粪、五改为:改
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路和改环境。经过近几年努力,大部分居民区已使用了过滤水井盖
起了砖瓦结构的防雨厕所。
  卫生防疫站对商店、食堂及一些食品加工部门经常监督检查,使其不断改善卫生条件,提
高食品质量,以防病从口入,对保育员、炊事员做到定期检查,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有关规定。
  1981年以后,卫生部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推动了全场卫生运动开展,成绩显著。l982
年和l983年连续两年医院被评为场“文明先进单位”,“管局先进医院”。l983年全场开始贯
彻食品卫生法。
  预防接种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1976—1985 年卫生防疫站接种麻疹、牛
痘、流脑、卡介苗、伤寒、破伤风、百日咳,流感等疫苗26401人次,口服麻糖27181人次。
  场区内对甲状腺肿、克山病综合防治,给3—6岁儿童口服亚硒酸钠,对防治大骨节病效果
较好。在防治传染病方面,l984、1985两年没有发病,流脑也得到控制。麻疹l985年发生后,
经注疫苗没再发生。食品卫生法公布后,场区内认真贯彻执行,未发生中毒事件。从1985年开
始疫苗接种实行低额收费,人均金额不超过0.3元。

  一、地方病及防治

  嘉荫农场地方病主要有:地甲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和地方性氟病。
  (一) 地甲病
  在4种地方病中,以地甲病(地方性甲状腺腺肿大)发病率高。分布于场区大部分生产队。
l979年普查场区患者560人,l978年达930人,l979年底病患者达l064人,呈上升趋势。为此,
场进行了1979—1981年防治地甲病三年大会战,主要是口服地甲丸、碘化钾片等,取得明显效
果。同时从防病着手,采取预防措施,抓水质改良,搞食盐加碘,防疫站制做了大量的碘管。
至1983年,有近2000户职工家庭使用了这种改水用具,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年会战,治疗
率97%,治愈率75.7%,l981年治疗人数90人,治愈率86.1%,地甲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1981年卫生防疫站被管局、总局、省评为地甲病防治先进单位,站长金学文获管局、总局和黑
龙江省地甲病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二) 大骨节病
  以老自然屯的当地职工、子女发病为高。l981年普查,发病多在6—14岁少年儿童之中,
严重危害下一代身体健康,近年来防治措施主要是口服亚硒酸钠片和有计划地进行水质改良工
作。

历年疫苗接种统计表
(1976~1985年)
表7—18


续表7—18



历年传染病患者统计
(1976~1985年)
表7—19


  (三) 克山病
  克山病在我场发生在建场以前,分布在正义、福民、明德、振兴等开拓屯。其中正义(现
种畜队)最重,1943年建屯有l00户人家,l944年开始发病,延续l0年多,患者以妇女为多,加
之生活、居住等条件极差,大部分都被病魔夺去了生命。l957年经政府同意,迁屯于增产,后
来福民屯也逐渐搬迁了。当地百姓称这种病为“瘟疫”,实际是地方性缺硒症。1960年因生活
困难,发病又出现一次高潮,后来发病者就渐渐减少了建场以后此类病患就极少见了。
  (四)地方性氟病
  该病实质是由氟元素含量所致,故世称:“多氟症”,几年来才有所发现并引起注意。
1982年普查大岗修理厂,井水氟量较高,达4~5毫克/克。防疫站对病区进行了重点普查,发
现学生百分之百患氟斑牙,预防措施使用装有活性氟化铝滤水降氟器,并对病区作物等方面进
行全面调查检验和观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