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生活
第一章 社会生活
农场居民家庭收入以工资为主,兼经营一些养殖等家庭副业。衣、食、住、行、礼、
乐等日常风俗,都受其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制约,并受其民族与籍贯风俗影响。
一、居民收入
嘉荫农场职工的经济状况随着农场建设的发展不断改善。1964年全场职工人均工资收入
507元,人均工资收入223元,l966年因为受“文化大革命”和自然灾害影响,职工人均工资收
入541元,全场人均l77元。当时场内职工家庭多数都经营一些养猪,养禽等家庭副业。但是,
由于“文革”期间,限制发展职工家庭副业,实际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改善。1976年粉碎“江青
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开始扭转经济徘徊不前,连年亏损
的局面。并鼓励职工发展家庭副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及副业收入逐年增加,1983年平均每一
职工获得工资1175元,奖金l51元,合计l326元,全场人均收入487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就
更多了。
二、饮食
建场以前,当地居民的口粮以玉米面、小米为主要品种,兼食少量面粉、大米等,副食以
当地产蔬菜为主,有少量猪肉、鱼类建场后居民经济条件逐年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品种和习惯也随之变化。白面成了场内居民主食。偶而吃点玉米面,大碴子、高粱米、小
米等粗粮。农场不定时地从外地购入大米,按人口分配给场内居民。这样,场内居民主食结构
就形成了以面粉为主,搭配大米和少量粗粮。面粉的食法花样繁多,馒头、饺子、面条、发糕、
发面饼、油饼等随意变换。
副食以蔬菜为主,配合咸菜等调味食品。蔬菜品种繁多,受季节影响明显。冬春还是白菜、
马玲薯、大头菜,萝卜、芥菜为主要品种。夏秋为菠菜、韭菜、大葱、小葱、豆角、黄瓜、茄
子、芹菜、辣椒、小白菜、生菜、香菜、蕃茄等。一般农场不供应夏季蔬菜,少数缺菜者可以
到农贸市场购买。蔬菜食法花样繁多,生拌凉菜、炒菜、汤菜任意选择。在副食结构中除蔬菜
外,还有大豆腐、干豆腐、猪肉、禽蛋、鱼虾和少量牛肉、羊肉等。烹调都配有豆油、猪油等。
本地居民口味嗜咸,大酱是一种用黄豆制做的特殊菜肴。
本地居民秋季还有渍酸白菜习惯,肉炒酸菜或酸菜炖粉条,为当地民间佳肴。
饮酒习惯因人而异,少数成年男性经常饮白酒。年节喜庆之日或来客人,都备有白酒、色
酒(果酒)或啤酒。
饮茶习惯也各有不同。因场内人员来源不一,有的喜欢花茶、绿茶,有的喜欢红茶。一般
从关内或东北东部迁来者,多饮花茶、绿茶,从内蒙或西部地区迁来的人,多饮红茶浓茶。
成年人约60%以上吸烟,有的吸市售烟卷,有的吸自种烟草,妇女吸烟者较少。
三、服饰
建场以后,各地调来职工,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服装花色。经济收入的增加,为改变服饰创
造了条件。多数人不穿自家制做的便服,而改穿制服。1966~1976年“文革”期间,盛行黄色
和草绿色军装,连儿童也穿仿制的军服。“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人们逐渐解脱精神束缚,
服色花样繁多,但因习惯关系,老年人黑色较多,中年男子蓝色较多,妇女和儿童服色各式各
样。颜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四季不同,因人而异,服饰整洁而庄重。
60年代末期,市场出现化纤衣服,也有穿绵布和纯毛制品。1983年底取消了棉布统销政策,
买绵花、棉布不再用票证了,多数中、青年妇女,都有黑色或其它色毛呢大衣。
建场后居民多穿胶鞋或棉大头鞋,少数人穿皮鞋,随着经济条件和道路的改善,穿皮鞋的
人越来越多了。
建场前,当地居民男人冬季戴皮帽,建场后,人口大量增加,荒原开发,野生物减少,而
人民的经济条件又逐减改善,自做皮帽者减少,多数人从商店里买。近几年老人逐渐改为围毛
线或化纤围巾。青少年女子夏季多围鲜艳的纱巾。
四、居住
1964年,按建场规划,由农场统一建职工住宅。1964、1965两年建房子多数是77平方米和
58平方米的,每栋房住2户。l968年以后除了上述两种规格外,还建了110平方米的,由于当时
多数是青年职工,每家人口较少,每栋住4户。
1966年平均每户住房面积16平方米,平均每人3平方米,l976年平均每人5平方米,l985
年平均每户40平方米,平均每人9.3平方米。房屋质量随着农场建设不断改进。l971年以前,
几乎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l972年以后开始建砖木结构房屋,逐年淘汰草房和土木结构房屋。
l979年场内建成年产800万红砖的轮窑,加速了场内民房改造。1983年底,有砖木结构房屋l4.3
万平方米,占全场房屋面积77%,近几年新建的民宅,多数是2室1厨,3室1厨的,同建场初期
建的民宅比较,居住方便,室内采光合理。1984~1985年场没建筑家属住宅,只有几户自建公
助房。
五、用器
用器即家庭生活用具,包括炊具、卧具、装饰及代步工具等。
(一) 炊具
建场初期,当地居民用铁锅做饭菜,一般家庭用5~6印铁锅。瓷盆、铝盆、铝水舀子、铝
饭锅,白碗或细瓷花碗使用比较普遍。70年代后期,铝闷锅增多,灶改为火炉,用马勺做菜,
全场居民一律用筷子做吃饭用具。摆餐工具逐渐由方桌改为靠边站。
(二) 卧具
本地居民喜欢睡火炕。只有近几年有了暖气设备才有部分家庭改为床。使用电褥子取暖,
都盖棉被。坐具是方凳,靠椅逐渐改为大小沙发。
(三) 盛 具
建场前和建场初期盛物工具简陋。一般家庭只有一对或两对木箱,装着衣物。70年代后期,
随着生活改善,逐渐购置大立柜、写字台、高低柜、五斗厨、组合柜、电视柜等盛装工具。
(四)代劳工具
从建场开始,家庭拥有的缝纫机逐渐增加。1983年统计全场有缝纫机1577台,60%的家庭
有缝纫机,全场有34%的家庭有洗衣机。
(五)代步工具
家庭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建场初期公路不佳,没有自行车。随着公路的修筑,购买自
行车的益增加。l983年全场有自行车2252台,平均每户有0.88台,有少数家庭购买轻骑摩托车
和摩托车。
(六)欣赏与娱乐工具
60年代初期,本地家庭开始购买收音机。70年代初期,买收音机人家大量减少,改买收录
两用机。1980年开始购置电视机。1982年统计,每户有收音机0.9台,录音机有0.17台,电视
机0.3台。
六、礼节
本场居民待人恳挚,有礼貌。在户外见面互相问候,客人入室让坐、递茶、递烟,有远来
客人必留下设宴饮酒。待客的熘、炒、凉菜偶数配盘,一般情况下,男陪男客,女陪女客。
七、娱乐
劳动之余,因个人爱好而选择娱乐活动。有的人爱好歌舞,有的人爱听音乐、看电影、电
视;有的看杂志、小说,有的散步谈心。每年6 月场里召开运动会,春节时工会组织“大秧歌”。
农历正月十五还有灯会,观赏小型礼花爆竹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