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杨青海

第二章 人物简介

杨青海



  1924年生于河北省行唐县一贫苦农民家里。1943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入党。l945年受组
织派遣到东北,在黑龙江省委工作,历任交通科、生产科、总务科科长。l950年后历任泰来县、
拜泉县县长,查哈阳农场场长,嫩江专署农业局长,援外专家组副组长,省委农工部农场处处
长等职。l963年他数次申请,经省委批准。到嘉荫县境内搞重点机械化农场试点,立志建设中
国式的现代化农场。他是嘉荫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
  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开荒建场,是十分艰苦的,方圆70万亩荒山野岭,人烟稀少,远离内地,
交通不便,气候异常,冬天奇冷,大雪封门,夏天潮湿,蚊虫叮咬,真是亘古荒原,一派原始
的萧条。然而,杨清海凭着他特有的韧性和刚强,凭着对发展我国新型农垦事业的一片赤诚,
带领同志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披星戴月,风里行雨里去,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本着打破
洋框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的国营机械化农场的雄心壮志,绘制了开发建场的宏伟蓝图,
提出了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实现当年开荒68090亩,组建4个生产队,建房3140平方米。修筑
主干公路l2公里,实现当年经营,当年上缴利润。
  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建场伊始,条件差。工作繁重,但他坚持
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没有住房,就与工人们挤在帐篷里,没有办公室,就现场办公,边指挥
边同工人们一起劳动,他不但干活是个好把式,而且还是多面手,拖拉机、汽车、康拜因样样
通,l964年秋收,他同6队工人一样分任务割豆子,他割在最前面。快到中午休息了,有人通
知他接农垦厅的电话,可没想到接完电话又马上返回来割到下班。冬天,机关为来年建房备沙
子,全是他领着机关干部一起干,他顶班开车,一班就拉40车。l965年春,一队建种子库,他
在大岗领着机关干部晚上去冒雨会战,先后帮助一队、六队、三队、七队建了4个种子库。在
他的带动下。全场开展了“一专多能”活动。要架高压线,就1名电工,他动员机务人员边学
边干,组织干部、职工、家属三结合的施工队伍,春节电灯亮了,而且成本降低了一半,他就
是这样以一个工人人身份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迈出了第一步,赢得了广大干
部的信任和爱戴。
  他以身作则,做人民的公仆,他对别人的要求从来都与自我的行动相一致,他具有一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干部工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他一贯提倡艰苦奋斗,勤俭
节约,大公无私精神。要积累建场资料,有人提议买1台照像机,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台,上级
分配l台小车,他却换了l台大车用于生产。他说;“等我们把场建成,挣了钱再买小车,那样
坐着也舒坦。场里分住房,一律按人口多少分,不按照职务高低,一个工人家经济困难,他把
自己的钱送去。他就是这样一心想着群众,一心扑在农场建设事业上。他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
斗精神给全场人民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他是嘉荫农场人民心中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建场部署,理想规划变成了泡影,杨清海也一度遭到诬陷,迫害,
平反后历任兵团二师副师长,牡丹江农管局书记,农场总局副局长等职。每当老职工们一谈起
开发建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场长那情暖人心,汗洒荒原的动人往事,仿佛他依旧还在这
里工作,他在嘉荫农场这片沃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